当她尝试按照爷爷的图谱,第一次动手破篾时,手中的篾刀仿佛被什么力量引导着,顺着竹子的纹理,比预想中更顺畅地一劈到底。她甚至开始能模糊地“感受”到不同竹子的“脾性”:后山向阳处的楠竹,性子刚烈,适合做承重的骨架;溪边背阴处的慈竹,性情温婉柔韧,是编织的绝佳材料。
难道,爷爷说的“竹子有灵性”,并非完全是比喻?
镇上的人都知道她是苏老师的孙女,眼神里有关切,但更多的是看待一个“迟早要回大城市的外来者”的疏离。爷爷的作坊,早已门庭冷落。现代化的塑料和不锈钢制品便宜又耐用,谁还会来买这些费时费力的手工竹编呢?
一天傍晚,她听到巷口传来争执声。邻居李奶奶买菜回来,崭新的塑料购物袋破了洞,番茄土豆滚了一地,老人在那里又气又急地数落。苏青默默回家,选了几根上好的慈竹,花了整整两天时间,不眠不休,用爷爷教的传统六角孔编法,精心编织了一个结实又轻巧的菜篮,边缘还别出心裁地编了一圈防滑棱线,提手处用“满穿花”技法点缀了一小片竹叶纹样。
她将篮子送给李奶奶。老人起初推辞,拗不过苏青的坚持。几天后,李奶奶竟提着篮子,带着几个老姐妹找上门来,满脸喜色:“青青!你这篮子太好用了!又透气又结实,菜放里面水灵灵的!比塑料袋强百倍!她们都羡慕得紧,问你还能不能编?多少钱一个?”
第三章:破土
李奶奶的话,像一道微光,骤然照亮了苏青混沌的前路。她敏锐的商业嗅觉被触动了:在过度工业化的时代,人们对个性化、高品质、有温度、环保的手工制品,存在着被压抑的需求。
她决定不再沉溺于彷徨,而是要像在商场一样,主动开辟新路径。但她的“产品策略”清晰而独特:不再是爷爷那样编大型的传统物件,而是面向追求生活品质的都市消费群体,开发小巧、精致、实用且极具设计感的日常竹制品。
她翻出笔记本电脑,运用多年练就的设计软件技能,结合传统竹编纹样,设计了一系列草图:带密封盖的便携茶叶罐、可折叠的野餐篮、符合人体工学的手机支架、极具东方美学的竹丝耳环、甚至是用极细竹丝编成的镂空灯罩,光影效果绝佳。
她重新整理了爷爷的作坊,开通了短视频账号,取名“听竹小院”。她的视频没有喧闹的音乐和夸张的解说,只有清晨的鸟鸣、溪水的声音、篾刀破竹的脆响、竹篾在指尖穿梭的沙沙声,以及最终成品在阳光下温润的光泽。她偶尔会轻声讲解一两种编法,或分享爷爷笔记里关于竹子的心得。
这种极致“慢”和“静”的风格,在浮躁的网络中反而成了一股清流,迅速吸引了大量被都市快节奏压得透不过气的粉丝。人们被这种传统手艺与现代审美结合的魅力所打动,更被视频中那份宁静治愈的氛围所深深吸引。她的第一批小产品上线后,很快售罄。
然而,小批量制作可以靠库存,要稳定供应就需要稳定的原材料。一天,她需要一批特定的紫竹来做一套茶具,这种竹子纹理独特,色泽深沉,但她在镇上的市场遍寻不着。正一筹莫展时,她习惯性地走到自家的竹林边,闭上眼,心中默默祈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