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章

出发的前一天晚上,王秀兰给林建军收拾行李,把家里仅有的两个白面馒头塞给林建军:“建军,路上吃,别饿着。到了县城,小心点,有事赶紧回来。”

林大山拍了拍林建军的肩膀:“儿子,爹相信你,去吧。”

苏晓梅也来了,给林建军带了一双新做的布鞋:“林建军,这双鞋你穿上,走路舒服。到了县城,要是找不到人换,就赶紧回来,别勉强。”

林建军接过布鞋,看着苏晓梅,认真地说:“晓梅,你放心,我一定会平安回来的。”

第二天一早,林建军背着大包袱,踏上了去县城的路。他知道,这是他走出柳溪村的第一步,也是他实现梦想的第一步。

第五章 县城创业,修补铺开张

县城离柳溪村有二十多里地,林建军走了三个多小时才到。县城比柳溪村热闹多了,街道两旁有国营商店、供销社、食堂,还有一些个体手工业者开的小铺子,比如修鞋铺、缝补铺、铁匠铺。

林建军先去了东门口的“黑市”,那里果然有不少人在私下交换物资。他拿出带来的土布、红薯干,很快就有人过来问价。一个开缝补铺的大妈,需要土布做针线活,用两斤棉花换了林建军的五尺土布;一个开小吃铺的大爷,需要红薯干做红薯粥,用三斤白面换了林建军的十斤红薯干。

第一次去县城交换,林建军就赚了不少——两斤棉花能给家人做棉袄,三斤白面能让家人吃几顿白面馒头。他心里很高兴,也更有信心了。

接下来的几个月,林建军经常去县城交换物资,慢慢积累了一些资金(主要是粮票、布票和少量现金),也认识了不少县城的个体手工业者,比如修鞋铺的张师傅、铁匠铺的李师傅、供销社的王主任。

一九六五年年初,县城的政策松动了,公社允许少量个体手工业者开铺子,只要登记备案,交少量管理费就行。林建军知道,这是他的机会。他跟家人和苏晓梅商量,想在县城开一家修补铺,修补衣服和农具——衣服破了需要缝补,农具坏了需要修补,这都是村民和县城居民的刚需。

林父林母这次没有犹豫,全力支持:“建军,你想干就干,家里的钱都给你用。”

苏晓梅也很高兴:“林建军,我跟你一起去县城,我会缝补衣服,能帮你看铺子。”

林建军感动地说:“晓梅,谢谢你。等铺子开起来,咱们就结婚。”

苏晓梅脸一红,点了点头。

林建军用积累的资金,在县城的南门口租了一间小门面——二十多平米,月租五块钱(当时的物价),然后去公社登记备案,办了个体手工业者的执照。他又买了一些工具:缝补用的针线、剪刀、顶针,修补农具用的锤子、钳子、钉子、铁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