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
“嗯,”他转过身,正面朝着林晚,声音很轻,仿佛怕惊扰了什么,“在等一个人。”

他顿了顿,目光似乎透过林晚,看向了更遥远的过去,然后清晰地、带着一种认命般的平静,补充道:“但她永远不会来了。”

“叮铃——”

风铃响起,门被推开又合上。他的身影融入门外的雨幕,消失不见。

柜台后,林晚却久久无法回神。

“永远不会来了。”

这句话像一枚冰冷的针,轻轻刺入了她的心口。是逝去了吗?还是彻底地离开了?那个“她”,对他而言,究竟意味着什么?是刻骨铭心的恋人?是无法挽回的亲人?那温柔笑容背后所承载的重量,她似乎终于触碰到了一点点边缘,却感觉那重量,沉得让人窒息。

同时,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也在悄然滋生。他愿意回答她这个冒昧的问题,是不是意味着,他们之间那种纯粹的店员与顾客的关系,发生了某种微妙的改变?

那一天,咖啡馆里咖啡的香气似乎格外浓郁,窗外的雨声也格外清晰。林晚的心,乱了。

自那次“钱包事件”和那句石破天惊的“她永远不会来了”之后,顾怀信——林晚终于知道了他的名字,在一次他接听电话时无意中听到的——再来咖啡馆时,他们之间似乎有了一层心照不宣的默契。

他依然只在雨天才出现,依然点两杯美式,一杯自饮,一杯留给虚空。但点单时,他会自然地对她微笑,有时会简短地评论一句“今天雨不小”或者“天气凉了”。林晚也会回应一个笑容,试着多聊一两句,比如“是啊,路上小心”或者“我们新换了一款豆子,味道更醇厚一些”。

交流的阀门一旦打开,细流便渐渐汇聚成溪。

有时,雨下得绵长,咖啡馆里客人稀少,时光仿佛也慢了下来。他会比平时多坐一会儿。林晚如果不太忙,会趁休息的间隙,端着一杯水,走到他座位附近,隔着适当的距离,试探性地问:“在看什么书?”

他会将书的封面展示给她看,可能是木心的散文,也可能是某本冷门的外国小说。如果林晚表现出兴趣,他会分享一两个书中的观点,语气平和,循循善诱,像一位耐心的学长。他知识渊博,涉猎广泛,但从不卖弄,言谈间有一种被岁月沉淀过的温和力量。

林晚也开始向他分享自己生活里的碎片。大学里有趣的课程,找工作时的烦恼和期待,对未来的迷茫和憧憬。他大多时候是安静的倾听者,偶尔会给出中肯而体贴的建议,目光里是理解和支持。他让她觉得,她的那些小心思、小烦恼,都是被认真对待的。

她看到了一个更立体、更丰富的顾怀信。他并非总是沉浸在悲伤里的雕像。他幽默,会在听到林晚讲的一个并不好笑的冷笑话时,配合地露出笑容,眼角泛起细密的纹路,温暖而真实。他体贴,有一次林晚感冒了,声音沙哑,他下次来时,竟默默地带了一盒润喉糖放在柜台。他热爱古典音乐,喜欢老电影,对生活品质有不着痕迹的追求。

那个“永远不会来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