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砚秋带着阿竹,踏上了回府城的路。一路上,他把荷包贴身带着,每当想苏晚卿了,就拿出来看看。
回到府城,李景元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宴。宴会上,李景元说:“沈兄,你现在是举人了,下一步就是进士。以你的才华,一定能高中。”
林砚秋笑着说:“借李兄吉言。我打算在家闭门苦读,备战会试。”
接下来的几个月,林砚秋足不出户,日夜苦读。阿竹悉心照料他的起居,李景元也经常来看他,和他讨论学问。
期间,苏晚卿也给他写了几封信,问他的近况,鼓励他好好复习。林砚秋每次都认真回信,告诉她自己一切都好,让她放心。
转眼到了会试的日子。林砚秋带着阿竹,再次踏上了去京城的路。这一次,他的目标是进士。
京城比省城更加繁华,也更加复杂。他们找了一家靠近贡院的客栈住下。林砚秋一边复习功课,一边了解京城的情况。
会试的难度比乡试大得多,考的是经义、策论、诗赋等,对考生的学识和能力要求很高。林砚秋不敢掉以轻心,每天都复习到深夜。
苏晚卿也给了他很大的鼓励,寄来了很多书籍和点心,还写信说等他考中进士,就来京城看他。
会试开始了。林砚秋沉着应战,发挥得很好。考完后,他感觉比乡试时轻松了一些。
放榜那天,林砚秋在榜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,排在第二十三名,顺利通过了会试,成为了贡士。
接下来,就是殿试。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,考的是策论,主要考察考生的政治见解和应变能力。
殿试那天,林砚秋穿着崭新的贡士服,走进了皇宫。太和殿里,皇帝坐在龙椅上,面容威严。两旁站着文武百官。
林砚秋和其他贡士一起跪下,行三叩九拜之礼。
皇帝出的题目是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策论。林砚秋结合前世的历史经验和自己对当前朝政的看法,写了一篇数千字的策论,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。
殿试结束后,林砚秋走出皇宫,心里既紧张又期待。他不知道自己能得第几名。
几天后,传胪大典举行。当读到 “沈砚,二甲第七名,赐进士出身” 时,林砚秋激动得热泪盈眶。他终于考中了进士,实现了自己的目标。
阿竹在人群里欢呼雀跃:“公子中了!公子中了进士!”
林砚秋走上前去,接过圣旨,向皇宫的方向叩首。他知道,自己的人生,即将翻开新的一页。
第四章 京城岁月
考中进士后,林砚秋被分配到翰林院担任编修,负责修撰国史。这是一个清贵的职位,虽然品级不高,但能接触到朝廷的核心机密,也容易得到皇帝的赏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