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手机屏幕亮起,是母亲发来的微信:“记得按时吃饭。” 后面跟着一个老年人常用带着微笑的玫瑰花表情。

林晚烦躁地按熄了屏幕。这种迟来笨拙的关心,比直接的指责更让她难受。它提醒着她,无论她逃多远,那根无形的线始终牵在母亲手里。

下班后,她没有直接回公寓。鬼使神差地,她坐上了回母亲家的地铁。她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:去把留在那儿的旧书和杂物彻底清理出来,划清界限。也许只有物理上的割裂,才能带来内心的平静。

母亲不在家,大概是去参加社区的老人活动了。林晚输入密码开门,屋里一片死寂。她直接走向那个很少打开的储物间。

灰尘在从门缝透进的光柱中飞舞。储物间里堆满了不舍得扔掉的旧物,散发着樟脑和时光混合的气味。在一个角落,她看到了那个熟悉的旧皮箱,是母亲结婚时的嫁妆之一,尽管婚姻很短暂。

箱子很沉。林晚费力地把它拖出来,打开。上面是一些她小时候的玩具和旧衣服。拨开这些,箱底有一个用一块柔软已经褪色的蓝色丝绸仔细包裹着的方形物体,这丝绸和母亲手腕上的丝巾质地很像。

她解开丝绸,东西露了出来。是一台老式的索尼Betacam摄像机,黑色的外壳上有不少划痕,但保存得相当完好。旁边是两盘同样规格的录像带,其中一盘的标签上,用蓝色圆珠笔写着娟秀而有力的字迹:1999.夏。

1999年。母亲提到“陈默”的那个夏天。

一种奇异的感觉攫住了林晚。她拿起那盘标注着“1999.夏”的录像带,塑料外壳冰凉。她想起母亲箱底还有一本旧相册,翻找出来,很快,她找到了一张照片。照片上,年轻的母亲穿着白衬衫和牛仔裤,靠在一个穿着皮夹克、抱着吉他的帅气男孩身边,两人在阳光下笑得肆无忌惮,眼睛里闪着光。照片背后,是母亲的字迹:“1999.夏,永不落幕”。

“陈默……”林晚默念着这个名字。照片上的母亲,与她记忆中任何时候的样子都不同。那种鲜活和张扬,几乎刺痛了她的眼睛。

作为剪辑师的职业本能被触动了。她检查了一下摄像机,发现电池仓是空的。但她记得家里书房有个老式的多功能充电器。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找出了适配的电源线连接好。

按下电源开关,机身上一个小小的指示灯竟然闪烁了几下,顽强地亮起了绿光。机器发出了轻微的、熟悉的磁带运转声。

林晚的心跳莫名加速。她深吸一口气,将那盘“1999.夏”小心翼翼地推入舱口。按下播放键。

小小的黑白取景器里,先是一片嘈杂的雪花和噪音。就在她以为机器终究还是坏了的时候,画面猛地跳动了一下,骤然变得清晰起来!

色彩有些年代感,但画质出乎意料地稳定。镜头似乎有些晃动,像是在某个拥挤的场所。然后,画面稳定下来,对准了一个小小的舞台。舞台上,一个少年正抱着木吉他,低头拨动着琴弦。前奏过后,他抬起头,对着话筒唱了起来,声音透过摄像机内置的麦克风,带着一丝沙哑的电音,却有着穿透时光的力量。

镜头缓缓移动,最终定格在舞台下。一张年轻的脸庞占据了画面的中心——那是赵海英!是照片上的那个赵海英,但动态的她更加生动。她仰着头,看着台上的少年,眼睛里盛满了星光和毫无保留的爱意,嘴角上扬的弧度,是林晚从未见过的灿烂和纯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