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家破人亡
我是镇国大将军沈毅的嫡长女,沈清瑶。
那是一个萧瑟的秋日,枯黄的落叶铺满了沈府的庭院,如同为即将到来的噩耗铺设的地毯。边关传来的急报,像一把淬毒的匕首,精准地刺穿了沈府最后一丝安宁——父亲和大哥率领的三万大军,在雁门关外中了北狄的埋伏,全军覆没,尸骨无存。
消息传回的那一刻,母亲正在佛堂虔诚地焚香祈福,听闻噩耗,她手中的念珠“哗啦”一声散落一地,人便直挺挺地向后倒去。我冲过去抱住她,只觉得她的身体轻得像一片羽毛,呼吸微弱得几乎感觉不到。太医来了一波又一波,汤药喝了一碗又一碗,母亲却始终昏迷不醒,偶尔睁开眼,也只是空洞地望着天花板,嘴里喃喃地念着父亲和大哥的名字。
我跪在灵堂前,看着父兄的灵位上那冰冷的“沈毅”、“沈明轩”四个字,泪水早已流干,眼眶红肿得像核桃。灵堂里香烟缭绕,哀乐低回,前来吊唁的官员们脸上挂着程式化的悲伤,嘴里说着千篇一律的“节哀顺变”,可我能感受到他们眼神深处的疏离与冷漠。沈家失势,树倒猢狲散,这本就是朝堂常态,我早该料到。
只有父亲的老部下,时任兵部侍郎的远房舅舅周大人,是真心为沈家难过。他拍着我的肩膀,老泪纵横:“清瑶,好孩子,别怕,有舅舅在,不会让你受委屈的。”
可我知道,在这吃人的京城里,光有“舅舅在”是不够的。我更清楚,父兄的死,绝非意外。镇国公赵承业手握京畿兵权,却在父兄求援时,以“路途遥远、粮草不济、恐有埋伏”为由,迟迟不肯发兵救援。他是故意的,为的就是铲除我沈家这颗眼中钉——父亲手握兵权,忠心耿耿,始终是他篡夺皇权路上的最大障碍。
国仇家恨,如同一把烧红的烙铁,深深烙印在我心底,日夜灼烧着我的理智。我暗暗发誓,一定要为父兄报仇,一定要让镇国公府血债血偿。
2 顾昀的野心
就在沈府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与绝望中,门可罗雀之际,顾昀出现了。
他当时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翰林院编修,穿着一身半旧的青布长袍,面容清俊,眼神却带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精明。他不像其他官员那样只是象征性地吊唁,而是频繁地出现在沈府,有时帮着打理灵堂的杂事,有时陪着昏迷的母亲说话,态度恭敬而体贴。
终于,在母亲的病情稍稍稳定后,顾昀找到了我和周大人。他跪在我们面前,声泪俱下地说:“周大人,沈姑娘,学生顾昀,自幼便敬仰镇国大将军的忠勇,对沈姑娘的才情更是倾慕已久。如今沈家遭此大难,沈姑娘孤苦无依,学生愿入赘沈府,为沈家撑起门户,照顾沈姑娘和老夫人一辈子,以报大将军的知遇之恩(他曾在父亲举办的诗会上崭露头角,得到过父亲的几句夸赞)。”
周大人看着顾昀,眼中露出了犹豫之色。他知道我孤苦无依,确实需要一个依靠,可顾昀家世单薄,官职低微,实在算不上理想的人选。
我却在一旁静静地看着顾昀。他的表情真挚,语气诚恳,甚至眼眶都红了,可我却从他那看似深情的眼眸深处,捕捉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野心。我太了解这种眼神了,在朝堂上那些钻营之徒的脸上,我见过太多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