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章

后来,据说周凛真的参考了沈知秋说的思路,带着民兵在几个关键地点设了暗哨和简单的障碍。没过多久,那个流窜犯果然在试图潜入红星公社时被提前发现的民兵擒获。这件事让周凛在公社领导面前露了脸,他也因此对沈知秋留下了更深的印象——这个女知青,不只是细心,还有点不寻常的见识。

两人的交集,从这次开始,渐渐多了起来。

沈梦秋到底还是想办法调来了红星公社,比前世晚了将近一个月。她来的那天,依旧是一副娇娇弱弱的样子,提着大包小裹,看到沈知秋就红了眼眶,扑上来抱着她胳膊:“姐,我可算过来了!那边真是待不下去了!”

沈知秋心中冷笑,面上却挂着恰到好处的姐妹情深,帮她安顿下来,但绝口不再像前世那样大包大揽地承诺照顾。她开始有意识地“忙碌”起来,不是要去大队部帮忙整理资料,就是要替记分员去核对工分,刻意减少和沈梦秋单独相处的时间。

沈梦秋初来乍到,确实需要依靠沈知秋站稳脚跟,见沈知秋似乎不如信中说的那般清闲,反而更受重视,心里不免有些着急和嫉妒。她开始加紧实施她的计划——离间沈知秋和陈向东。

陈向东所在的知青点离红星公社有十几里路,但通信方便。沈梦秋利用自己“妹妹”的身份,时常以关心姐姐为由给陈向东写信,信中“不经意”地提及沈知秋如何忙碌,如何受到大队干部(尤其是男性干部,如赵建国,甚至后来还隐晦地提到了周凛)的“赏识”和“重用”,言语间暗示沈知秋似乎有些变了,可能因为处境改善而眼界高了。

这些信,如同慢性毒药,一点点侵蚀着陈向东对沈知秋的信任。他开始在回给沈知秋的信中流露出疑虑和不安,询问她和那些干部的关系。

沈知秋收到信,心中一片冰冷。前世,她就是太迟钝,没有察觉沈梦秋的小动作,等到陈向东亲眼看见“误会”时,已是百口莫辩。这一世,她绝不会再让这种事发生。

她没有在回信中愤怒地质问或苍白地辩解,而是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。她的回信写得更加详细和坦诚,主动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见闻和收获,比如如何巧妙解决记分纠纷,如何从老农那里学到了新的耕作技巧,如何协助李大姐整理图书室发现了哪些有用的农业书籍。她将赵建国、周凛等人描述成严肃正直、一心为公的领导,字里行间充满敬佩和学习的态度,丝毫不涉男女私情。

同时,她开始在某些看似闲聊的信件里,插入对沈梦秋的“关心”:“知意刚来,可能还不太适应,性子又比较单纯,有时说话可能没那么周全,要是她跟你说了什么让你误会的话,你可别往心里去,她没什么坏心思,就是小孩脾气。” 轻轻一笔,既点出了沈梦秋可能“传话”,又显得自己大度,提前给陈向东打了预防针。

更重要的是,沈知秋知道,沈梦秋最大的杀招,是制造“亲眼所见”的误会。前世,沈梦秋故意约沈知秋到河边说话,又设法引陈向东在同一时间“偶然”路过,看到沈梦秋安排好的、沈知秋与王知青“相谈甚欢”的亲密假象。

这一次,沈知秋提前警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