羲叔抬头:“巴母,你知道怎么判断雨季啥时候停吗?”
巴母把油灯放在石台上,从怀里掏出一块黑色的石头:“这是‘水脉石’,埋在土里,湿了会变青。但挖渠会动土脉,河伯会降灾。”
羲叔盯着水脉石,突然有了主意:“要是挖渠的时候,用艾草熏土,算不算‘敬河伯’?”
巴母愣了一下,骨杖在手里转了转:“你倒会钻空子。但要是救不回稻苗,我第一个绑你去祭河伯。”
第二章 水脉石与艾草渠:南蛮智慧里的破局之道
天刚蒙蒙亮,羲叔就带着几个愿意帮忙的年轻人去了江边。阿禾 —— 阿蛮的女儿,偷偷扛着铁锹跟在后面,辫子上还沾着草屑。
“你怎么来了?” 羲叔蹲在地上,正用水脉石测土壤湿度。
“我娘让我来送早饭。” 阿禾把陶碗递过来,里面是野菜粥,“我也想帮你,巴母说我手巧,能编竹筐滤泥水。”
羲叔接过粥,心里暖了暖。他指着远处的坡地:“我们先挖主渠,从江边通到稻田,宽三尺,深两尺。再挖两条支渠,像树枝一样分出去,把水引到江里。”
年轻人开始动手,铁锹挖在红土里,溅起的泥点沾满衣裳。阿禾真的编了竹筐,放在渠底,滤掉泥水里的草根和石子,防止渠底被堵。
可刚挖了半天,巴母就带着族人来了。她手里的骨杖指着渠沟:“停下!渠水已经浸到部落的坟地了,河伯要发怒了!”
族人们都停下手里的活,没人敢动。羲叔走过去,手里拿着刚测过的水脉石 —— 石头已经青了大半:“巴母,你看,土里的水已经快到坟地了。再不挖渠,坟地也会被淹。我们用艾草熏渠边的土,告诉河伯,我们是在救部落,不是在毁风水。”
巴母犹豫了。她盯着水脉石,又看了看远处泡在水里的稻田,最终点头:“只许用艾草熏,要是出了岔子,你担着!”
羲叔立刻让阿禾去采艾草。阿禾带着几个姑娘,很快就抱回一大捆。他们把艾草铺在渠边,点燃后,浓烟顺着渠沟飘,带着淡淡的药香。族人们看着浓烟,脸上的紧张慢慢消退,甚至有人主动过来帮忙挖渠。
接下来的几天,雨断断续续地下。羲叔每天都用水脉石测湿度,调整渠的深度。阿蛮虽然没明着帮忙,却每天让阿禾带更多的干粮来,有时候还会悄悄指挥族人把渠边的土拍实。
到了第六天,奇迹发生了。早上起来,雨停了。太阳出来后,渠里的水顺着江水流走,稻田里的积水慢慢降下去,露出了稻苗的尖 —— 虽然有些发黄,却还活着。
族人们都欢呼起来。巴母站在渠边,看着水脉石慢慢变干,小声对羲叔说:“算你有点本事。但要是再闹灾,我还是要找你。”
羲叔笑了:“要是再闹灾,我们一起想办法。”
可还没等他们高兴多久,少昊氏的使者就来了。他看到稻田里的稻苗,脸色沉得像锅底:“你耍诈!这根本不是找什么雨季规律,就是挖了几条破渠!”
“是不是破渠,你说了不算。” 羲叔指着渠边的艾草,“南蛮的土地,要用南蛮的法子治。你答应过,要是我能找出规律,就让南蛮人自己采青铜。”
使者气得发抖,却又没办法。他勒马转身:“等着!东夷王不会放过你们的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