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章

辽东的春天,冰雪初融,万物复苏。在火炮工坊旁新开辟的实验场内,一群工匠正围着一个奇特的装置忙碌着。这根长约五尺的铁管被固定在木托上,尾部有一个小小的药池,旁边连着一根缓慢燃烧的火绳——这是我们正在试验的第一代火绳枪。

火枪的研发源于一次实战观察。在与游牧骑兵的交锋中,我发现弓箭手虽然威力强大,但培养周期太长,一个合格的弓手需要数年训练。而火枪不同,只要掌握基本操作,普通士兵也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。

“主公,此物真能比得上强弓硬弩?”关羽看着那根笨重的铁管,面露怀疑之色。

我微微一笑:“单发威力或许不及,但若成建制使用,其声势和火力密度足以震慑敌军。”

研发过程比火炮更加艰难。火枪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让单兵安全、有效地发射弹丸。第一个难关是枪管制造。与火炮不同,火枪管更细更长,对材料和工艺要求更高。

“又炸膛了!”工匠沮丧地报告。这已经是第七次失败,飞溅的金属破片险些伤人。

我仔细检查炸裂的枪管,发现问题出在锻接不匀:“须得改进锻接工艺,确保管壁厚薄一致。”

我们尝试了多种方法,最终采用钻膛工艺:先用锻接法制成粗管,再用专门设计的水力钻床精密加工内膛。虽然费时费力,但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和精度。

“主公,钻床加工后的枪管内壁光滑如镜!”工匠兴奋地展示新产品。

点火系统是另一个难题。开始采用最简单的火绳点火,但存在延迟不定、易受风雨影响等问题。我设计了更加可靠的机械式火绳枪机:扣动扳机,燃烧的火绳被压入药池,引燃发射药。

“此机构虽巧,但装填繁琐,”老工匠试用后指出,“临阵之际,恐难快速发射。”

确实,第一代火枪的装填流程复杂得令人沮丧:先倒发射药,再用通条压实,然后装入弹丸,再倒引火药,最后点燃火绳...训练有素的士兵也需要一分钟才能完成一次射击。

“一分钟,足够骑兵冲锋三个来回了。”张飞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。

但我没有气馁:“任何新技术都需要过程。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战术定位。”

我们开始研究战术运用。火枪虽然射速慢,但穿透力强,特别适合对付重甲目标。我设计了轮射战术:将火枪手分成三排,轮流射击,保持火力连续性。

“第一排射击,第二排准备,第三排装填...”我在训练场上亲自指挥演练,“注意保持队形,听令齐射!”

首次实弹演习令人印象深刻。三十名火枪手轮流齐射,硝烟弥漫,弹丸呼啸,远处的木靶被打得千疮百孔。

“声势确是可观,”关羽评价道,“然装填太慢,若敌军趁隙突进,如之奈何?”

这正是要害所在。火枪部队需要其他兵种保护。我设计了混合阵型:火枪手居中,长枪兵护翼,弩兵提供掩护火力。

“各兵种协同,互为补充,”我讲解战术理念,“火枪破甲,弩箭压制,长枪近防。”

装备选择也经过深思熟虑。最先装备火枪的是我的亲卫队,这些士兵训练有素,纪律严明,能够严格执行战术指令。

“此物虽笨重,然威力惊人,”亲卫队长试用后评价,“特别是夜战时,火光雷鸣,足以震慑敌胆。”

最突破性的改进来自一个年轻工匠的灵感。他设计了一种纸壳定装弹:预先将发射药和弹丸用油纸包好,使用时直接咬开纸壳倒入枪管,大大简化了装填流程。

“好主意!”我立即采纳并改进,“可在纸壳内加少量引火药,省去单独装引火药步骤。”

这项发明使装填时间缩短了一半,实用性大大提高。我们立即建立了定装弹生产线,标准化生产,确保质量一致。

然而,火枪的局限性依然明显:雨天难以使用,夜间容易暴露位置,长期行军增加负担...最重要的是,当时的技术水平无法解决这些根本问题。

“主公,是否暂停此项?”有人建议,“投入太大,收效有限。”

我坚定地摇头:“技术需要积累。今日之实验,必为明日之基础。”

我组织工匠详细记录每次试验数据:射程、精度、故障率、装填时间...建立技术档案,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。

同时还注重士兵的反馈。定期召开座谈会,听取使用意见,改进设计。

“枪托可稍弯曲,抵肩更舒适。”

“准星可更醒目,便于瞄准。”

这些细节改进使火枪更加实用。

一个意外的发现是:火枪对训练的要求远低于弓箭。我们从流民中招募新兵,经过三个月训练就能熟练操作火枪,而培养一个合格弓手至少需要一年。

“此乃火枪最大优势!”我欣喜地发现,“可快速形成战斗力。”

基于这个特点,我开始组建专门的火枪部队。选拔标准强调纪律性和心理素质,而非体力或武艺。

“火枪手不需要超人体力,但需要冷静和服从。”我在选拔时强调,“听到命令,立即执行,不得犹豫。”

战术训练更加注重心理素质。在震耳欲聋的枪声和弥漫的硝烟中保持队形和纪律,这需要特殊的训练。

“习惯枪声,不畏硝烟,”我指导训练,“保持队形,听从指令。”

经过半年训练,第一支火枪部队终于成型。在一次演习中,他们表现出色:三轮齐射准确命中目标,装填井然有序,队形保持完整。

“虽尚有不足,然已具雏形。”关羽终于给出肯定评价。

我并没有急于扩大规模,而是继续改进技术。试验不同的枪管长度和口径,寻找最佳平衡点;改进火药配方,减少残渣;设计附件如通条、药壶等,方便携带使用。

最重要的是严格安全管理。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,强调安全第一;每支枪编号管理,定期检修;弹药分开存放,防火防潮。

“宁可少造十支枪,不可出一桩事故。”我反复告诫工匠们。

冬季来临前,火枪部队进行了首次实战检验。一伙马贼骚扰边境,火枪部队奉命出击。在二百步距离上三轮齐射,马贼顿时溃散,未等我军接战就已逃窜。

“未伤一人,驱敌于百步之外!”士兵们兴奋地报告。

此战虽小,但证明了火枪的战术价值。特别是在防御和威慑方面,火枪具有独特优势。

夜晚,我常来到火枪工坊。看着工匠们精心打磨每一支枪管,调试每一个枪机,我心中充满希望。这些笨重的原始火枪,终将演变成改变战争形态的利器。

从最初的炸膛危险到现在的初步实用,火枪技术正在稳步发展。在这条道路上,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在为未来奠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