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章

辽东的冬季,大地银装素裹,但在火药工坊内,却是热火朝天的景象。经过数年的发展,我们的火药技术已经相当成熟,爆破作业成为矿山和工程的常规手段。然而,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在我心中酝酿:能否将火药的威力用于投射武器?

这个想法源于一次意外的发现。工匠在试验新配方时,不小心将装药竹筒炸裂,碎片飞射而出,深深嵌入远处的木靶。

“这要是金属碎片,威力该有多大!”一个工匠惊叹道。

我立即意识到其中的军事潜力。如果能够控制爆炸方向,将破片或弹丸定向射出,必将改变战争形态。

然而,这个想法极其危险。火药本身就不稳定,再加上金属管壁的约束,稍有不慎就会炸膛伤人。

“主公,此事太过凶险,”老工匠劝谏道,“已有数人因火药事故伤亡,何必再冒此险?”

我理解他们的担忧,但仍坚持研究:“任何新技术都有风险,关键在于如何控制。若能成功,必将大大增强我等的防卫能力。”

研究在极度保密的条件下进行。地点选在偏远山谷中的特制工坊,所有参与者都经过严格筛选,必须宣誓保密。

第一步是理论研究。我凭借记忆中的火炮原理,绘制了初步设计图:金属管身,一端封闭,一端开口;从尾部点火,推动弹丸射出。

“管壁需足够厚,以承受爆炸压力;内壁需光滑,以保证气密性...”我向核心团队讲解原理。

材料选择是第一个难题。当时的铸铁技术难以制造无缝钢管,而青铜铸造又成本过高。经过多次试验,我们决定采用锻铁卷管再加固的方式。

“用热锻法将铁板卷成管状,接口处重叠锻合,”我指导工匠,“外箍铁环增强,应可承受药力。”

第一个炮管制成后,进行了空放试验。装填少量火药,远距离拉发。轰隆一声巨响,炮管完好无损!

“成功了!”工匠们欢呼雀跃。但我谨慎地提醒:“这才第一步,真正的考验在后面。”

接下来是弹丸设计。开始试用石弹,但形状不规则,气密性差。改为铸造铅弹,又太软易变形。最终决定用铸铁弹,并在弹体上缠绕麻绳增加气密性。

“弹丸与管壁间隙需恰到好处,”我反复强调,“过紧难装填,过松漏气影响射程。”

点火系统最为关键。开始用火绳点火,极其危险。我设计了燧发机构:用燧石打火,通过传火孔点燃药室。

“如此炮手可远离炮尾,安全大增。”工匠们对这个设计赞叹不已。

第一个完整的火炮原型终于制成。试射那天,所有人都屏息凝神。装药、装弹、瞄准、点火...轰隆巨响中,弹丸呼啸而出,远处目标应声而碎!

“神威!此真神威也!”观者无不震撼。

但问题随之而来:射程不足百米,精度极差,且炮管过热严重。更危险的是第三次试射时突然炸膛,幸亏人员撤离及时,未造成伤亡。

“必须全面改进!”事故后我立即下令暂停试验,彻底分析原因。

发现问题出在材料不均和散热不足。我们改进了锻造工艺,采用多层复合管壁;增加了散热片,加快散热;还设计了可更换的药室,延长炮管寿命。

最创新的是我引入了膛线概念。在炮管内刻划螺旋线,使弹丸旋转飞行,提高精度和射程。

“刻线之精细,要求极高,”工匠面有难色,“现有工具难以完成。”

我专门设计了刻线工具和工艺,经过数十次试验,终于成功刻出合格的膛线。

精度问题通过改进瞄准具解决。设计带刻度的高低机和方向机,增加准星和照门,甚至制作了射表,根据不同距离调整射角。

“每门炮都要编号建档,记录其特性。”我建立了火炮档案制度。

安全规程极其严格:规定最大装药量,限定发射频率,强调冷却时间...每次操作都必须双人在场,互相检查。

“宁可少发一炮,不可冒进一分。”我反复告诫炮手们。

经过半年改进,新一代火炮终于达到实用要求:射程达三百步,精度可命中丈许目标,连续发射十次不过热。

首次实战应用是城防。我们在关键位置修建炮台,安装火炮。试射时,轰隆炮声震天动地,弹丸将模拟目标打得粉碎。

“有此神器,何惧来犯之敌!”守城将士信心大增。

消息很快传开,周边势力大为震惊。几股觊觎我们财富的武装力量得知我们拥有“雷霆神器”后,纷纷打消了进犯念头。

“主公,东胡部落派人送来厚礼,表示愿永结盟好。”外交官报告,“他们说...不希望尝到雷霆的滋味。”

我并没有满足于现状,继续改进火炮技术:设计可移动的炮架,提高机动性;试验开花弹,增强杀伤力;改进火药配方,提高燃烧效率...

最突破的是规模生产。我建立了火炮工坊,制定标准工艺,实现批量生产。还专门培养了炮手队伍,进行系统训练。

“每门炮都要配三名炮手:一炮手负责瞄准,二炮手负责装填,三炮手负责点火。”我制定了详细的操炮规程。

火炮的影响远远超出军事领域。 miners们很快发现,火炮在开山采矿方面比传统爆破更加高效安全。

“一炮能炸开以往需数日才能凿碎的岩层!”矿工们兴奋地说。

甚至还用于水利工程:爆破礁石疏通河道,开凿引水渠...火炮正在成为重要的生产工具。

然而,我严格限制火炮技术的扩散。所有火炮编号管理,火药定量配发,炮手严格政审。制造工艺更是最高机密,分工序传授,无人掌握全部技术。

“此技若流传出去,必致天下大乱。”我深知火器的破坏力,必须慎之又慎。

冬季演练中,火炮部队进行了实弹演习。各型火炮协同射击,远中近火力搭配,展现出可怕的威力。

“若在战场上,敌军恐未接战已溃矣。”关羽评价道。

但我提醒大家:“利器易得,善用难求。火炮虽利,终需人来掌控。切记:止戈为武,慎战为先。”

夜深人静时,我常独自来到炮厂。抚摸那些冰冷的铁管,我心中充满矛盾:这些发明既能保护无辜,也能造成毁灭。如何运用这份力量,将是对我们最大的考验。

从最初的火药实验到现在的火炮成型,我们掌握了一种改变战争形态的力量。在这乱世之中,这份力量既是护身符,也是双刃剑。

寒风中,炮管泛着冷光。我知道,从这辽东之地诞生的不仅是武器,更是一种责任。如何承担这份责任,将决定我们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