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东的秋天,天高云淡,正是收获的季节。随着各项产业的发展,一个严峻的问题日益凸显:人才短缺。无论是工坊的技术骨干,还是管理岗位的负责人,都面临着人手不足的困境。
“主公,铁矿那边又出事故了。”关羽面色凝重地向我汇报,“一个新来的工头不懂操作规程,导致炉温失控,一炉铁水报废不说,还伤了三个工人。”
我叹了口气。这已经是本月第三起类似事故了。技术的快速进步与管理人才的短缺形成了尖锐矛盾。我们有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方法,却缺乏足够多懂得使用它们的人。
当晚,我独自站在庭院中,望着满天星斗沉思。现代社会的经验告诉我,人才是发展的根本。没有系统的培养体系,再好的技术也无法持续发展。
“必须建立一所学校,系统培养人才。”这个念头在我心中生根发芽。
第二天,我召集了所有核心成员,提出了建立“辽东书院”的计划。
“我们要建立的不是传统的儒学书院,”我向众人解释,“而是一所培养实用人才的新型学校。既要教授读书识字,更要传授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。”
这个想法引起了激烈讨论。以几位老儒生为代表的保守派担心这样做会偏离正道:“主公,治学当以圣贤之道为本,奇技淫巧终非正途。”
而年轻一代则充满期待:“若能既学文化又学技术,那该多好!”
我耐心地阐述理念:“圣贤之道固然重要,但若不能解决实际问题,造福百姓,再好的道理也是空谈。我们要培养的是既明事理、又通实务的全面人才。”
经过多次商讨,最终达成了共识:书院既教授传统经典,也开设实用课程,二者并重。
书院的选址颇费心思。最终定在定居点东侧的一个清静山谷,依山傍水,环境优美。我亲自参与了规划设计:主体建筑包括讲堂、实验室、图书馆、宿舍等,还预留了足够的扩展空间。
建设过程中,我们应用了许多新技术:采用改良的砖瓦结构,安装了大尺寸的玻璃窗,甚至还设计了简易的暖气系统,确保冬季也能正常上课。
最困难的是师资问题。我们缺乏合格的教师,特别是科技和管理方面的教师。解决办法是“能者为师”:我亲自担任部分课程,关张二人教授军事和管理,工匠师傅们传授实用技术,甚至从中原请来几位避乱的学者。
“没想到我一个大老粗,也能当先生!”张飞第一次站在讲台前时,紧张得直搓手。但当他开始讲述市场管理和人员调配的实际经验时,却讲得生动有趣,深受学生欢迎。
课程设置是书院的核心特色。我将课程分为三大类:
基础科学类:包括算术、几何、基础物理、化学常识等。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。
“大家看这个杠杆实验,”我在物理课上演示,“支点的位置不同,所需的力也不同。这就是为什么用撬棍能撬动巨石的原理。”
管理学类:包括记账核算、人员管理、生产组织等。这些课程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。
“管理的核心是人,”我在管理课上强调,“要了解每个人的特长,合理分配工作,既要严格又要公平。”
实用技术类:包括冶金、纺织、农业、建筑等专业技术。这些课程由经验丰富的工匠教授,强调动手实践。
“铁水温度的判断很重要,”老铁匠在实训课上示范,“看这火色,青白色时温度最高,适合浇铸。”
教学方法也大胆创新。我强调“知行合一”,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。书院设有专门的实验室和实训工场,学生可以亲自动手验证理论知识。
“先生,我们按照您教的配方试验了新的造纸工艺,”一个学生兴奋地报告,“出纸率提高了两成!”
招生对象更是打破常规。不仅招收青少年,也招收成人学员;不仅招收男子,也招收女子;甚至招收了一些当地部落的子弟。
“女子也能上学?”一些保守人士质疑。
“当然,”我坚定地说,“女子心细手巧,在纺织、医护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。”
第一批学员共一百二十人,年龄从十二岁到四十岁不等,背景各异。开学那天,看着这些穿着统一学服、眼中充满求知欲的学员,我心中充满感动。
书院的生活紧张而充实。清晨诵读经典,上午学习理论,下午实践操作,晚上自习讨论。学员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,进步神速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实习制度。学员定期到各工坊实习,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。这不仅巩固了学习成果,也为工坊带来了新思路。
“主公,书院来的实习生改进了纺织机的传动装置,”纺织工坊主管高兴地报告,“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十五!”
书院还成为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。学员们在我的指导下,开展各种试验研究:改良农具、试验新配方、设计新机械...许多创新都源于书院的实验室。
最令人欣喜的是,书院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。汉人学员教授部落子弟汉字算数,部落学员则分享草原上的知识和技艺。
“先生,这是我根据鲜卑人的鞣革方法改进的配方,”一个汉人学员展示他的研究成果,“皮革更加柔软耐用。”
然而,书院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。最大的挑战来自中原的传统观念。一些士人听说我们“重术轻道”,写信来批评指责。
我亲自回信阐述理念:“道与术本为一体。无道之术如舟无舵,无术之道如舵无舟。二者相辅相成,不可偏废。”
这封信后来被学员们抄传学习,成为书院的理念宣言。
一年后,第一届学员毕业。毕业典礼上,看着这些脱胎换骨的学员,我感慨万千。他们不再是刚入学时那些懵懂的少年或匠人,而是成为了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。
“主公,感谢您给了我们学习的机会。”毕业生代表激动地说,“我们一定不负所望,为辽东的发展贡献力量。”
这些毕业生被分配到各个岗位:有的成为工坊技术骨干,有的进入管理层,有的甚至留校任教。他们的到来极大缓解了人才短缺的问题。
书院的影响远不止于此。它成为了一个知识传播的中心,各种新技术、新理念从这里扩散到整个社区,甚至影响到周边地区。
夜晚,我常常独自站在书院的高处,望着教室里的灯火通明,听着传来的读书声和讨论声。这些声音代表着希望,代表着未来。
从最初的技术培训到现在的系统教育,我们不仅培养了大量实用人才,更开创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。在这偏远的辽东之地,我们播下了文明的种子,它们必将开花结果,影响深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