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东的夏日阳光炽烈,照耀着山谷中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。然而,在这看似生机勃勃的景象下,隐藏着深深的忧虑:我们的存粮已经见底,新粮还要两个月才能收获,中间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危机。
“主公,粮仓只剩最后三百石粟米了。”管粮的老吏忧心忡忡地报告,“按照现在的人口,最多支撑一个月。”
我站在田埂上,望着眼前的大片农田,心中沉重。定居点人口已经超过八百,而且还在不断增加。每天都有新的流民投奔而来,我们不能见死不救,但粮食压力确实越来越大。
当时的农业生产方式十分原始:广种薄收,靠天吃饭,亩产不过百斤。要养活这么多人口,必须大幅提高粮食产量。
当晚,我召集了所有老农和管事,共商增产大计。
“首先,我们要改进耕作方法。”我开门见山,“现在的撒播方式太浪费种子,出苗也不齐。应该改为条播。”
老农们面面相觑。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农迟疑道:“主公,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的,改成条播费工费时,值得吗?”
我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让助手拿来两种播种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。在同样大小的地块上,条播的出苗率明显高于撒播,而且苗齐苗壮。
“大家看,”我指着对比田,“条播虽然多费些工,但省种子,出苗好,后期除草也方便,总体是划算的。”
接下来我提出了更革命性的理念:轮作制。
“一块地连续种同一种作物,地力会衰退,病虫害也会加重。”我解释道,“我们应该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,比如今年种粟,明年种豆,后年休耕养地。”
老农们炸开了锅:“休耕?那不就少收一季粮食吗?”
“种豆?豆子产量低,不如多种粟米。”
我耐心解释:“豆类虽然产量低,但能固氮养地;休耕看似损失一季,但地力恢复后,产量反而更高。从长远看,总产量是增加的。”
为了说服大家,我划出试验田,用事实说话。一年后,轮作田的产量比连作田高出三成,最有说服力的是,轮作田的庄稼明显更加健壮,抗病虫害能力更强。
“主公高见!老朽种地六十年,今日方知其中奥妙!”老农们心服口服。
种子改良是另一个重点。我建立了选种圃,挑选穗大粒饱的优良单株单独繁殖。还引入了异花授粉技术,培育新品种。
“大家看这两种粟米,”我拿着两个稻穗对比,“这个穗大但易倒伏,这个穗小但抗病强。我们要选出穗大又抗病的好种子。”
最令人兴奋的是,我们在山野中发现了一些野生粟类,具有抗寒抗旱的特性。通过杂交育种,有望培育出适合辽东气候的新品种。
水利是农业的命脉。辽东地区春旱秋涝,对作物生长极为不利。我组织修建灌溉系统:挖渠引水,建库蓄水,制作水车提水。
“主公,这个筒车真是巧妙!”农民们看着河水被一个个竹筒提起,倒入水渠,惊叹不已,“不用人力,水流自己就能把水送到田里!”
我还设计了垄作栽培:起垄种植,垄沟排水。这简单的方法一举解决了排水和灌溉两个问题。
“下雨时,雨水顺垄沟流走,不淹庄稼;干旱时,从垄沟灌水,润湿根部。”我向农民们演示,“一垄两用,旱涝保收。”
肥料利用也有创新。我推广堆肥技术,将人畜粪便、杂草秸秆等混合发酵,制成优质有机肥。还引入绿肥概念,在休耕期种植苜蓿等豆科植物,翻入土中增加地力。
“没想到这些废物都能变成宝贝!”农民们看着黑油油的堆肥,感慨万千。
病虫害防治方面,我教大家制作植物源农药:用烟叶水防治蚜虫,石灰水防治病害,甚至还发现了几种本地植物具有杀虫效果。
“以虫治虫”的概念最让人惊奇。我在试验田里放置瓢虫防治蚜虫,效果显著。
“原来瓢虫是益虫!”孩子们兴奋地在田里寻找瓢虫,“以后再也不捉它们玩了。”
经过一系列改进,粮食产量显著提高。秋收时节,金黄的粟穗压弯了腰,亩产达到了一百五十斤,比原来提高了一半!
“奇迹!真是奇迹!”老农们捧着沉甸甸的谷穗,激动得热泪盈眶,“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好的收成!”
粮食丰收的消息不胫而走,更多流民闻讯而来。我们敞开怀抱,接纳所有前来投奔的人。
人口快速增长带来了新的挑战:住房紧张,耕地不足,管理困难...
我早有准备。首先规划了新居住区,采用统一设计,建造了一批节能保暖的土坯房。其次是开垦新农田,利用秋收后的农闲时间,组织大规模开荒活动。
最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:将人口按技能分工,农忙时全部投入农业生产,农闲时从事手工业;实行积分制,按劳动贡献分配物资;建立互助组,互相帮助共度难关。
“主公,新来的流民中有不少工匠!”关羽高兴地报告,“有铁匠、木匠、陶匠...甚至还有读书人!”
我立即将这些专业人才组织起来,成立各种专业作坊。特别是读书人的到来,极大缓解了师资短缺的问题。
粮食充足后,我们开始发展畜牧业。引进优良畜种,改进饲养方法,建立兽医体系。畜群不仅提供肉食皮毛,还是重要的动力来源。
“大哥,我们的牛群已经发展到一百多头了!”张飞负责畜牧业,成绩斐然,“明年春耕,每户都能分到耕牛了!”
农业丰收也支持了手工业发展。充足的粮食意味着可以解放更多劳动力从事手工业生产;农产品如麻、棉等为纺织工坊提供原料;粮食本身也是重要的贸易商品。
我们与周边部落的贸易更加活跃:用粮食、布匹、铁器换取他们的皮毛、牲畜、药材...这种互利贸易促进了地区经济繁荣。
冬季来临前,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人口普查:定居点已有一千二百余人,开垦农田五千余亩,存粮五千石,牲畜三百余头...成为辽东地区最具活力的社区。
除夕之夜,我们在新落成的广场上举行丰收庆典。长长的餐桌上摆满了各种食物:新磨的面粉做的馒头,新鲜蔬菜做的菜肴,甚至还有难得的肉食...
人们穿着新衣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,老人们围坐闲话,青年男女载歌载舞...
我站在高处,望着这派欣欣向荣的景象,心中充满感慨。从最初的粮食危机到现在的丰收盛宴,我们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,更创造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社区。
“主公,又有一批流民来到谷口。”一个守卫前来报告,“约五十余人,看起来饿得厉害。”
我立即下令:“开启应急粮仓,先让他们吃饱饭。明天再安排住宿和工作。”
关羽在一旁轻声道:“大哥,我们的存粮虽然充足,但这样来的流民越来越多,恐难长期为继。”
我望向远方,目光坚定:“粮食不够,就继续增产;土地不够,就继续开荒。在这乱世,我们能多救一人,就是一分功德。”
寒风中,谷口新来的流民正捧着热粥狼吞虎咽,他们眼中重燃的希望之光,比任何丰收的景象都更加珍贵。
我知道,这不仅仅是一场农业革命,更是一次人道主义的实践。在这片黑土地上,我们种下的不仅是粮食,更是文明与希望的种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