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神经修复因子” 项目进入关键阶段,林清和负责基因编辑模块,苏晚则尝试建立 “情感刺激量化模型”。两人虽然理念不同,但为了项目推进,还是达成了暂时的 “和解”。
苏晚花了两周时间,设计出一套 “情感刺激量化系统”—— 通过脑电波监测仪记录实验小鼠在不同情感刺激下的神经反应,再结合修复因子的作用效果,筛选最优刺激方案。第一次预实验时,数据表现超出预期,苏晚兴奋地拿着结果去找林清和。
“林教授,你看!当给予小鼠‘愉悦刺激’时,神经修复效率比对照组高 15%!” 苏晚的眼睛亮得像星星,手里的实验报告都在微微颤抖。
林清和接过报告,眉头却越皱越紧。她快速翻看数据,手指在触控屏上敲击,调出原始记录:“苏晚,你这组数据的时间戳有问题。第 3 小时 15 分的脑电波记录,和第 3 小时 20 分的修复因子浓度数据,时间差超过了实验允许误差范围。”
苏晚的笑容瞬间僵住,她连忙凑到屏幕前,看着那组异常数据,心里咯噔一下 —— 她昨天整理数据时太匆忙,不小心弄错了时间点。“我…… 我马上修改,重新验证!”
“不用了。” 林清和的语气冷了下来,“预实验数据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,说明你的实验操作存在严重漏洞。从今天起,你的实验方案必须经过我审核,所有操作都要有第三方研究员在场监督。”
苏晚的脸瞬间涨红,委屈和愤怒涌上心头:“林教授,我只是不小心弄错了时间戳,不是故意的!你不能因为一次失误,就否定我所有的努力!”
“一次失误,可能导致整个项目方向偏离。” 林清和的语气没有丝毫缓和,“科研容不得半点马虎,这是底线。”
两人的争吵引来了其他研究员,项目负责人不得不介入调解。最终,苏晚的实验方案被要求重新设计,而她和林清和之间的信任,也像出现裂痕的玻璃,再也回不到最初的 “和解” 状态。
接下来的日子,苏晚变得格外谨慎,每一步实验操作都记录得清清楚楚,提交的方案也反复检查,生怕再出一点差错。可林清和对她的态度,却依旧严苛得近乎苛刻 —— 她的实验数据要经过三次复核,她的操作步骤要被全程录像,仿佛她是一个随时可能出错的 “不稳定因素”。
一天下午,苏晚在进行修复因子活性检测时,发现有一组数据异常偏高。她反复验证了三次,结果都一样。她犹豫了很久,还是拿着数据去找林清和 —— 虽然知道可能会被质疑,但她不想因为个人情绪,影响项目进度。
“林教授,这组数据异常,可能是修复因子的活性出现了波动。” 苏晚把检测报告递过去,声音带着一丝紧张。
林清和接过报告,仔细查看后,立刻调出对应的实验记录。她的目光在屏幕上快速扫过,突然停在某个时间点:“你添加修复因子时,孵育温度比设定值高了 0.5℃。”
苏晚愣住了,她连忙查看操作记录,果然发现孵育箱的温度出现了微小波动。“我…… 我没注意到。”
“这就是问题所在。” 林清和的语气依旧严肃,却没有了之前的冷漠,“修复因子对温度极其敏感,0.5℃的偏差就可能导致活性变化。但你能及时发现异常并上报,说明你已经学会了严谨对待每一个细节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