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:理念的碰撞,初遇的锋芒
苏晚第一次踏进 “星瀚生物” 的基因编辑实验室,就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压迫感。
纯白的实验台一尘不染,精密仪器闪烁着冷光,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员们各司其职,连脚步声都压得极轻。而站在实验室中央的女人,更是将这份 “冷感” 发挥到了极致 —— 林清和穿着修身白大褂,长发利落地束在脑后,指尖捏着移液器,正专注地往离心管里加氧。她的动作精准得像程序设定,连呼吸都保持着均匀的节奏,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她无关。
“林教授,这是新来的神经科学研究员苏晚,负责协助您推进‘神经修复因子’项目。” 项目负责人的声音打破了沉默。
林清和终于抬眼,目光像高精度显微镜的镜头,落在苏晚身上:“苏研究员,我看过你的论文,关于‘神经突触可塑性’的研究很有想法,但理论模型过于理想化,缺乏实验数据支撑。”
苏晚愣住了,她没想到第一次见面,对方就直接否定了她的核心研究方向。她攥紧手里的实验记录本,语气带着不服输的坚定:“林教授,理论模型的价值在于提供新视角。我的实验数据虽然不够多,但初步结果显示,‘情感刺激诱导神经修复’的路径是可行的,这或许能为项目提供新的突破口。”
“项目需要的是‘可行’,不是‘或许’。” 林清和放下移液器,摘下手套,指尖在实验台的触控屏上滑动,调出项目数据,“目前我们的重点是优化基因编辑效率,确保修复因子能精准靶向受损神经细胞。你的‘情感刺激’理论,既无法量化,也难以控制变量,不符合严谨的科研逻辑。”
两人的目光在空气中交锋,一个坚持理性数据,一个相信感性创新,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。周围的研究员纷纷低下头,显然习惯了林清和的严苛,也知道这位新来的苏研究员,怕是要面临一场 “硬仗”。
接下来的一周,苏晚彻底体会到了林清和的 “不近人情”。她提交的实验方案被打回三次,理由都是 “变量控制不严谨”;她想尝试在实验中加入情感刺激变量,被林清和直接拒绝:“苏晚,实验室不是空想家的游乐场,每一步操作都必须有数据支撑。”
周五晚上,苏晚留在实验室整理数据,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曲线,心里满是委屈。她不是不认可严谨性,只是觉得科研不该只有一种可能性。这时,实验室的门被推开,林清和走了进来,手里拿着两杯热咖啡。
“还没走?” 林清和把咖啡放在苏晚面前,语气比平时缓和了些,“你的实验方案我看了,其实‘情感刺激’的思路并非完全不可行,但需要更精准的量化方法。”
苏晚抬起头,眼里满是惊讶。她没想到,这位 “铁面教授” 会主动让步。
“明天早上九点,我们讨论一下如何设计对照组。” 林清和说完,转身准备离开,又停下脚步补充道,“咖啡不加糖不加奶,符合你的饮食记录。”
苏晚看着桌上的咖啡,心里泛起一丝异样的感觉。她一直以为林清和只关注实验数据,却没想到对方连她的饮食偏好都记在了心里。
第二章:实验的危机,信任的裂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