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章

果然,聊了几分钟后,李探长又绕回了案子:“根据我们的调查,凶手应该是个年轻人,可能日子过得不太顺,甚至觉得自己怀才不遇,想做点‘大事’证明自己。” 他一边说,一边观察陈砚生的反应,眼神像探照灯一样,不放过任何细微的表情。

陈砚生端着杯子的手微微颤抖,他低下头,避开李探长的目光:“我…… 我不懂探长的意思。我只是个书生,对这些事不感兴趣。”

“哦?” 李探长笑了笑,“可我听说陈先生读《史记》,尤其喜欢项羽的故事。项羽年轻时说‘彼可取而代也’,是真有英雄气概,可他后来杀了义帝,失了民心,最后乌江自刎,你说,他算真英雄吗?”

陈砚生的心跳越来越快,他感觉自己的秘密快要被看穿了。就在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时,李探长突然站起身:“打扰你这么久,真是抱歉。陈先生要是想起什么线索,随时去巡捕房找我。” 他留下一张名片,转身离开了。

看着李探长的背影消失在巷口,陈砚生瘫坐在椅子上,后背全是冷汗。他知道,李探长已经怀疑他了。

三天后,李探长又来找他,这次是在巷口的茶摊。茶摊里人很多,飘着茉莉花茶的香味,还有人在唱评弹,嘈杂的声音掩盖了他们的对话。李探长坐在他对面,桌上摆着一碟瓜子,慢悠悠地说:“陈先生,我再问你一句,你觉得‘英雄’该是什么样的?是为了自己的名声,就随便杀人,还是该护着老百姓,不让他们受欺负?”

陈砚生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,他握着茶杯的手指关节发白。“我…… 我不懂。” 他想站起身,借口 “要去看书”,可李探长却按住他的手臂,指尖传来的力量让他无法动弹。“别急。” 李探长轻声说,眼神里的笑容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严肃,“读书人讲究‘知行合一’,你读《史记》,学的是‘仁’和‘义’,不是让你拿别人的命当自己的垫脚石。真正的英雄,是敢认错,敢担责,不是躲在暗处杀人。”

这句话像一把锤子,狠狠砸在陈砚生的心上。他看着李探长锐利的眼睛,突然觉得自己的 “英雄论” 像一个笑话。那天晚上,他彻夜未眠,翻来覆去地想李探长的话,第一次开始怀疑:自己真的是 “英雄” 吗?还是说,他只是在用 “英雄” 的名头,掩盖自己的懦弱和自私?

三、观音与觉醒 —— 救赎的微光

1. 遇见沈玉书:漕河边的 “菩萨心”

连续几天,陈砚生都在失眠中度过。他不敢待在阁楼里,总觉得墙壁上有眼睛在盯着他;也不敢出门,怕遇到李探长,怕被人看穿秘密。他像一个游魂,在乌镇的街头漫无目的地游荡,最后,竟走到了漕河下游的贫民区。

这里的房子比他住的阁楼还要破旧,都是用茅草和黄泥盖的,屋顶漏着雨,门口堆着垃圾,散发着刺鼻的臭味。他看到一间挂着 “沈” 字木牌的小屋,门虚掩着,里面传来孩子的哭声。他鬼使神差地推开门,走了进去。

屋内光线昏暗,只有一扇小窗透进一点光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草药味和霉味。墙角堆着些破旧的衣服,一张木板床上躺着一个女人 —— 她面色苍白,嘴唇干裂,正在咳嗽,应该是得了肺痨。床边围着三个孩子,最大的男孩不过五岁,最小的女孩才两岁,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,瘦得只剩下骨头,正小声地哭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