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夕抽出了那份厚重的卷宗。纸张已经微微泛黄,带着陈旧的墨水和灰尘气味。
她一页页翻看。现场照片、询问笔录、物证记录……以及,当时的测谎报告副本。她甚至看到了自己稚嫩的签名旁注。
当年,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起不可能犯罪。但林夕一直有个模糊的念头,凶手并非没有留下痕迹,而是留下了一种更隐晦、更高级的“印记”——一种对人心极致操控的印记。凶手像最高明的导演,布置现场,引导所有人的情绪和反应,甚至可能……包括测谎的结果。
只是当年她能力不足,无法证实。
此刻,十年后的林夕,以如今的经验和眼光重新审视这些资料,那些曾被忽略的细节,如同散落的珍珠,被一条无形的线串了起来。
凶手对受害者日常习惯、心理弱点、安保漏洞了如指掌。 凶手利用了某种看似合情合理的理由,在不引发警惕的情况下,将受害者诱离了安全区域。 凶手极其熟悉调查流程,甚至可能了解基础测谎原理,巧妙地避开了所有直接指控。 凶手极其耐心,策划周期可能长达数月甚至数年。 ……
一条条特征罗列出来。
林夕的呼吸渐渐急促起来,后背渗出冷汗。
这些特征……这些操控人心的手段……
为什么……如此熟悉?
沈司白!
他对她的喜好、习惯了如指掌! 他总能以最合理的理由出现在她身边,不着痕迹地拉近关系! 他表现出对测谎、心理学的兴趣和了解! 他从出现到求婚,每一步都精准无比,如同执行一份完美的计划!
冷汗瞬间湿透了她的衬衫。心脏疯狂地撞击着胸腔,几乎要破体而出!
不!不可能!这只是巧合!是职业敏感导致的胡思乱想!
她猛地甩头,试图驱散这荒谬又恐怖的联想。她需要证据!证明自己是错的!
她的目光落在卷宗里夹着的一张老旧光碟上,那是当年所有嫌疑人测谎时的原始数据备份。鬼使神差地,她拿着光碟,冲进了隔壁的数据分析室。
电脑读取着十年前的数据,进度条缓慢移动,每一秒都如同酷刑。
终于,数据加载完成。屏幕上显示出当年几个主要嫌疑人——包括受害者妻子、助理、商业对手——的测谎波形图。她快速浏览,和当年结论一致,没有明显欺骗模式。
最后,她调出了那份她一直觉得有些“过于完美”的、某个外围受访者的数据图。当年那人只是接受了例行询问,测谎结果毫无问题。
林夕放大波形图,动用最高权限开启了深层次频谱分析模式——这是她近几年参与研发的新技术,能捕捉到传统测谎仪忽略的、更细微的生理信号谐波。
屏幕上的波形被分解成无数细小的频率成分。
时间一分一秒过去。分析软件复杂的数据流在屏幕上滚动。
突然,软件捕捉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、几乎被背景噪音淹没的异常谐波。它隐藏在那平滑的、被判定为“真实”的波形之下,像幽灵一样,每隔一段时间就极其规律地出现一次,频率稳定得可怕!
林夕的血凉了。
她颤抖着手,将这份异常谐波的频率特征,与她内部数据库里另一份绝密资料进行比对——那是犯罪心理学团队基于多年未破悬案凶手行为模式,逆向工程模拟出的“心理印记”频率特征库,被称为“恶魔的频率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