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章

整个兵工厂,史无前例地运转了起来。

平日里生产枪管、炮弹的机床,第一次开始加工奇形怪状的罐体和叶轮。最好的焊工师傅们,戴着护目镜,小心翼翼地处理着不锈钢板的拼接,试图达到图纸上那苛刻的“无缝焊接”要求。钳工们则拿着锉刀,一点一点地打磨着离心机的转子,试图用最原始的办法,去实现那看似不可能的“动平衡”。

而此时的林建,正在三号仓库里,指挥着那五个年轻技术员进行另一项关键工作——培养基的制备和菌种的筛选。

“一号,玉米浆的浓度再提高百分之五!二号,你那边的乳糖溶解温度控制在60度,正负不能超过0.5度!三号,苯乙酸钾要用蒸馏水稀释,比例1:1000,一滴都不能多!”

林建的声音在空旷的仓库里回荡,冷静而精准。

那五个一开始还心高气傲的大学生,现在已经彻底成了林建的“迷弟”。这两天里,林建展现出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巧,完全颠覆了他们的认知。

他能凭嗅觉就判断出培养液的酸碱度变化,能用肉眼就分辨出不同批次青霉菌的活力。他提出的每一个操作步骤,都匪夷所is所思,但每一次的结果,都证明他是对的。

在林建的指导下,他们用最简陋的设备,奇迹般地配置出了符合深层发酵要求的无菌培养基,并从几百份霉菌样本中,筛选出了活力最强、产素最高的一株——被林建命名为“先锋一号”的青霉菌。

第三天傍晚,当最后一颗螺丝被拧紧时,老张和他的徒弟们已经累得瘫倒在地。

在三号仓库的中央,一个两米多高,闪着金属光泽的庞然大物,静静地矗立着。它就是那台承载着无数人希望的发酵罐。旁边,还有一台造型古怪的离心机和一套简易的冷冻干燥装置。

虽然做工粗糙,焊缝也远达不到镜面级别,但它确确实实地,被造了出来。

王总工抚摸着发酵罐冰冷的罐壁,眼眶都红了。他回头看着林建,声音沙哑:“林建同志,设备……好了。”

林建点了点头,脸上没有太多表情。他走到控制阀前,深吸一口气。

“开始吧。”

无菌的培养基被缓缓注入发酵罐,随后,“先锋一号”菌种也被接了进去。

林建拧开空气压缩机的阀门,经过层层过滤的无菌空气,嘶嘶地冲入发酵罐底部,在培养液中翻腾起无数细小的气泡。

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,死死地盯着发酵罐上那小小的观察窗。

一天,两天,三天……

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,仓库里的气氛越来越凝重。除了林建,所有人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。这几天里,陈老总几乎每天都来视察,每一次都只是默默地看一眼,然后转身离开,一句话也不多问。

压力,像山一样压在每个人心头。

直到第五天清晨,当第一个样本被从发酵罐中取出,送到简易的检测台时,奇迹发生了。

负责检测的技术员看着培养皿中那巨大的抑菌圈,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,只是指着培养皿,对着林建和王总工拼命地招手。

王总工一个箭步冲了过去,当他看到那个几乎占据了半个培养皿的透明圆圈时,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工程师,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,眼泪夺眶而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