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:平静的假象
江城的生活,像一杯反复冲泡的茶,褪尽了颜色和香气,只剩下温吞的、略带苦涩的味道,却能维持着身体最基本的需求。
丁林坐在那辆二手买来的代步车驾驶座上,目光习惯性地、甚至有些呆滞地扫过窗外飞逝的、一成不变的街景。清晨八点四十五分,初夏的阳光已经带着点灼人的温度,透过不算太干净的挡风玻璃,在他略显苍白的脸上投下晃动的光影。这条路,从城东的出租屋到城西的单位,他已经开了整整三年半,超过八百个工作日。闭着眼睛,他的脚都能精准地在每个坑洼前微微抬起油门,大脑能下意识地计算每个红灯的倒计时——那个长达81秒的长红灯,他通常会用来看一眼手机公众号推送的标题;那个只有30秒的短红灯,则刚好够他调低音乐播放的音量。
从一所普通的艺校毕业,怀揣着能用音乐撼动世界的梦想,最终却在家人的期望和现实的压力下,通过一场不算太难的事业单位考试,进了这家公家单位,成了个按部就班、处理文书工作的职员。曾经的摇滚青年,手指拨弄的是电吉他的狂野音符,如今敲击的是键盘上冰冷的字母。曾经的愤怒与不羁,被磨平了棱角,变成了办公室里应对各种琐事的“圆滑”和“熟练”。大家都叫他“小丁”,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称呼。
日子就像电脑里那个永不改变的Excel表格,格子挨着格子,工作日是灰色的复制粘贴,周末是短暂亮起又迅速熄灭的彩色单元格。谈不上喜欢,这种稳定甚至带来一种虚幻的安全感;但也说不上讨厌,毕竟,比起很多挣扎在温饱线的同学,他有一份稳定的收入、五险一金。他只是常常在深夜醒来,感到一种莫名的空虚,仿佛生命正在以一种可以预见的方式匀速流逝。他安慰自己:也许人生就是这样了,波澜不惊,直到退休,也是一种福气。
他有一个交往了五年的女友苏晴,是大学同学。感情早已从初恋时的电光石火,趋于一种温吞的平静,像老夫老妻,更多的是习惯和依赖。他想象过未来的画面:按部就班地攒钱、靠着父母支援一部分首付、在这个城市买个小房子、和苏晴结婚、生个孩子……虽然缺乏惊喜,但路径清晰,似乎一眼能望到头。苏晴偶尔会抱怨生活的平淡,他会用“大家都这样”、“稳定最重要”来安抚她,也安抚自己。
业余时间,想着能多挣些钱和放松自己,他和两个大学时志同道合的朋友——阿杰和大刘,凑钱租了个偏僻旧小区的小房间,弄了个叫“光影”的摄影工作室。设备简陋,但那是他们精神的乌托邦,是给被现实压抑的梦想留的一个出气口。虽然投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都不多,但那是他心底仅存的光亮,是区别于办公室里“小丁”的、真正的“丁林”。
二十四岁生日那天,母亲在电话里絮絮叨叨地叮嘱:“丁林,今年是你本命年,犯太岁,万事一定要小心!红裤衩我给你寄过去了,记得天天穿着,辟邪!”
丁林对着电话哭笑不得,一边应付着“知道了妈”,一边心里不以为然。都什么年代了,还信这个?那包鲜艳的红色内衣被他随手塞进了衣柜最底层。他当时绝不会想到,母亲这句古老的、带着焦虑的告诫,竟会像一句恶毒的咒语,成为他接下来一年噩梦般的、精准无比的序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