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前夕,故宫镇馆之宝乾坤钟骤然停摆,中外顶尖专家束手无策,断言强行修复将致国宝彻底崩碎。
绝望之下,聋哑修表匠陈师傅被请入现场,却遭海归专家Dr.赵当众羞辱:"让聋子听钟?这是科学不是玄学!"
当陈师傅在讥笑声中举起橡皮锤轻敲一记,百年钟声轰然响彻紫禁城时,Dr.赵颤抖着翻开绝密档案——才发现眼前老人竟是共和国航天事业幕后奠基人,那双失聪的耳朵曾为大国重器校准过百万分之一秒的史诗精度。
第一章 国之瑰宝,无声崩殂
故宫的清晨,总带着一种别处没有的沉静。不是那种空无一人的寂寥,而是一种被数百年的历史浸润过后,连空气都变得厚重、迟缓的宁静。第一缕阳光越过朱红宫墙,洒在太和殿的金顶上,却照不进钟表馆那略显幽深的展厅。在这里,时间以另一种形式凝固——在无数件精美绝伦的钟表器械里,静默地流淌。
其中之最,便是那座号称“镇馆之宝”的乾坤钟。它并非中土产物,而是明清之交,一位痴迷于东方文化的西洋传教士,倾尽毕生心血设计与监造的奇迹。钟体比一人还高,融合了西洋精钢齿轮的精准与东方蟠龙纹饰的华美,最绝的是它能精准模拟天体运行,报时之时,顶层会有小巧的金制星宿流转,并发出一种低沉圆润、能穿透人心的鸣响。它不只是钟,更是一段活着的历史,是中西文明第一次深度碰撞时,结出的最动人的果实。几百年来,它就这么不疾不徐地走着,见证王朝更迭,静观时代变迁,成了博物馆里一位不言不语的“老前辈”。
可就在三天前,这位从不歇息的“老前辈”,毫无征兆地罢了工。
正值一个极为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前夕,多方专家、媒体乃至外国使节都要来参观,乾坤钟是预定好的核心展品。它这一停,仿佛一颗心脏骤然不再跳动,整个博物馆都慌了神。
消息层层上报,国内最顶尖的文物修复专家、机械钟表领域的泰斗人物,甚至两位被重金请来的瑞士钟表大师,都以最快速度云集于此。展厅临时辟为工作室,各种叫不上名字的精密检测仪器围着巨钟嗡嗡作响,蓝光闪烁,屏幕上数据滚动。那些平日里备受尊敬的专家们,此刻个个眉头紧锁,压低了声音交谈,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昂贵的焦虑。
结论在一个沉闷的下午得出,像最终判决。为首的老专家摘下眼镜,疲惫地揉了揉鼻梁,对头发花白的周馆长说:“老周,麻烦了。不是寻常的磨损或卡死。核心机簧组似乎有毫厘之差的形变或错位,极其细微,仪器也只能捕捉到一点迹象。但就是这点‘差’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”
他顿了顿,声音更沉:“强行拆卸修复,风险极大。这套机簧结构太复杂,太古老,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,我们稍一用力,可能就不是治好病,而是……直接送终。它可能会彻底散架,再也拼不回去。”
一句话,判了死刑。周馆长听着,背脊仿佛又弯了几分,一夜之间,白发似乎更多了。他望着那沉默的巨钟,眼里不仅是责任的压力,更有一种如同目睹老友濒死却无能为力的痛心。展厅里死寂一片,昂贵的仪器沉默了,专家们或低头或望天,弥漫着一股无计可施的绝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