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章

就这样,宁方远被带到了综合处办公室。这是一间二十多平米的大房间,摆着六张办公桌,靠墙立着几个高大的文件柜。他被安排在靠门的位置,这里出入方便,但也意味着经常被打扰。

处长老李是个和蔼的中年人,给他介绍了处里的同事:副处长老张,业务骨干小王、小刘,还有两位女同志赵姐和钱姐。大家对新来的大学生既好奇又保持距离,礼貌性地打了招呼就各忙各的了。

宁方远的工作确实如王处长所说,十分基础甚至枯燥——每天接收各部门送来的文件,登记编号后分送相关领导批示;领导批阅后,再根据批示意见转送相关部门;文件办理完毕后,还要收回归档。日复一日,周而复始。

机关的工作节奏与校园截然不同。这里更注重程序和规矩,一句话怎么说,一个文件怎么处理,都有不成文但必须遵守的规则。年轻人大都锐气十足,渴望一展抱负,但机关文化却要求新人先学会低调和服从。

宁方远很快调整好了心态。他深知,在机关工作,最忌讳的就是眼高手低。于是,他每天早早到办公室,打扫卫生,打好开水,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。文件登记做到一丝不苟,传送及时准确,归档井井有条。他甚至自己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检索系统,大大提高了文件查找效率。

闲暇时,他不像其他年轻人那样聚在一起闲聊或看报纸,而是继续研究经济理论。他托周教授寄来了一些经济学著作,又自费订阅了《经济研究》等期刊,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市场经济知识。他敏锐地意识到,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,这方面的知识将来必定大有用处。

同事们起初觉得这个新来的大学生有些另类——不抽烟不喝酒,不爱凑热闹,总是一个人埋头看书。但时间长了,大家发现宁方远做事认真可靠,而且从不搬弄是非,也就逐渐接纳了他。特别是两位女同志,看他生活简朴,经常从家里带些好吃的给他。

三个月后,出版社那边传来好消息——《大明王朝1566》经过三审,正式通过出版计划,首印三万册。编辑陈主任还特意来信,盛赞这本书“史料详实,观点新颖,文笔生动,兼具学术价值和可读性”。

又过了两个月,样书寄到了宁方远手中。看着自己心血凝结成的作品,闻着油墨的清香,他激动得几乎一夜未眠。更让他惊喜的是,出版社预测这本书可能会引起不小反响,甚至建议他准备续作。

果然,《大明王朝1566》上市后,迅速在学术界和普通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。各大报刊纷纷刊登书评,称其为“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历史著作之一”、“开创了历史写作的新范式”。书店很快脱销,出版社紧急加印。

半年后,宁方远收到了第一笔稿费——税后整整两万八千元。在人均月工资不到一百元的1987年,这无疑是一笔巨款。他至今还记得去邮局取汇款单时,工作人员那惊讶而又羡慕的眼神。

拿到稿费后,宁方远请了三天假,连夜赶回宁家村。

回到村里,他第一件事就是让父亲宁山把当初借钱给宁家的乡亲们请到家里来。当晚,宁家堂屋里挤满了人,大家不知道宁家突然请客是为了什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