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

一九七零年十月,北上的绿皮火车喷吐着浓烟,像一条疲惫的铁龙,喘息着穿行在逐渐荒凉的山野间。

车厢里,李明远靠着窗,看着外面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逐渐被起伏的山峦取代。他才十八岁,鼻梁上架着一副在这个年代显得过于知识分子的眼镜,镜片后的眼睛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静。

“同志,你是去大兴安岭的吧?”对面一位四十多岁、干部模样的人问道。

李明远点点头:“去新林区,红旗林场。”

“好地方啊!祖国的绿色宝库!”干部热情地说,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,大有作为!你是哪个学校的?”

“北京四中。”李明远轻声回答。

“哟,高材生啊!”干部更加热情了,“怎么想着来林区了?听说你们学校的多数去了兵团和农场。”

李明远推了推眼镜,没有回答真正的原因——他是因为私下写小说被批评“小资产阶级情调”,为了“改造思想”而被“鼓励”报名来了最艰苦的林区。

事实上,他是自愿的。在得知自己可能被发配到西北沙漠时,他主动要求来大兴安岭。没人知道,他口袋里揣着一本快翻烂的《森林报》,作者维·比安基的文字早已在他心中种下对森林的向往。

三天后,卡车在一条泥泞的道路尽头停下。司机指着前方:“到了,红旗林场。顺着这条路走二里地就是场部。”

十月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。李明远背着自己简单的行李——一床被子,几件衣服,和一包偷偷带来的书和稿纸,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那片被原始森林环抱的建筑群。

林场党支部书记老魏是个东北汉子,脸上刻着常年林区生活的风霜,但眼神明亮而锐利。他看了看介绍信,又看了看李明远单薄的身板和金丝眼镜,眉头微皱。

“北京来的高中生?咱们这苦得很,不是读书写字的地方。”

“我能吃苦。”李明远说,声音不大但坚定。

老魏打量他片刻,最终点点头:“成,先去宿舍安顿。明天跟着采伐队上山体验体验。”

宿舍是简陋的木刻楞房,一排大通铺能睡十几个人。李明远被安排在靠门的位置,这是最冷的地方,但他没说什么,默默铺好自己的被褥。

同屋的知青来自天南地北,有上海的王海斌,天津的赵卫东,哈尔滨的孙建国。大家互相认识后,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李明远带来的那包书上。

“哟,这么多书!你小子真是知识分子啊!”赵卫东翻着书,夸张地说。

王海斌抽出一本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眼睛一亮:“这书能借我看吗?早就想看了!”

李明远点点头,下意识地把那本厚厚的稿纸往被子底下塞了塞。那是他正在写的小说稿,题为《林海深处》,讲述一个青年在森林中的冒险故事。在这个文化饥荒的年代,写作几乎成了一种奢侈甚至危险的爱好。

第二天凌晨四点,哨声刺破了黎明前的黑暗。

采伐队的张队长是个粗壮的东北汉子,脸上有一道伐木时被树枝划伤的疤痕。他带着十几个知青深入森林,分配工具,讲解安全事项。

“伐木不是蛮干,要讲技巧!”张队长示范着锯子的使用方法,“注意树倒的方向,喊山时要大声,让周围人都听见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