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微看着手里的半张信纸,忽然觉得心里像压了块石头。上一辈的遗憾,藏在这半张信里,藏在旧相机里,藏在雨巷的灯影里。她想知道,奶奶当年没说完的话,到底是什么;想知道,陈景明师傅去北方后,有没有想起过奶奶;更想知道,这半张信的另一半,到底在哪里。
“好,下午我们去找张奶奶。”林微点头,把相机放回窗边,阳光透过雾气照在相机上,金属壳泛着淡淡的光,像在回应她的决定。
第三章 老茶馆里的时光碎片
下午的阳光终于穿透了雾气,巷里的青石板路渐渐干了,露出深灰色的底色。林微和苏晓提着一篮刚买的橘子,来到张奶奶家——就在巷中间的老四合院里,门口挂着两盆月季,开得正艳。
张奶奶今年八十七岁,头发全白了,却精神很好,看到林微就拉着她的手笑:“阿微啊,好久没来看奶奶了。快进来,我刚煮了菊花茶。”
院子里有棵老桂花树,树下摆着张石桌,桌上放着三个粗瓷杯。张奶奶给她们倒上菊花茶,看着林微手里的半张信纸,忽然叹了口气:“这是你奶奶的字啊,我认得。当年她写这封信的时候,还来问过我,要不要寄出去。”
“张奶奶,您知道这封信的事?”林微立刻坐直了身子,眼里满是期待。
张奶奶喝了口菊花茶,慢慢说起往事:“那是1986年的春天,你奶奶二十三岁,在巷口的纺织厂上班。陈师傅的星光相馆刚开了六年,生意特别好。他们俩啊,是在巷尾的石桥上认识的——那天你奶奶掉了钱包,陈师傅捡到了,还给她的时候,手里还拿着一支白玉兰,说刚从相馆后面的院子里摘的。”
“后来呢?”苏晓忍不住问,手里的橘子都忘了剥。
“后来他们就熟了。”张奶奶笑着说,眼里闪过些温柔的光,“你奶奶每天下班,都会绕到相馆门口,有时候是送碗汤,有时候是送块自己做的糕。陈师傅呢,总在相馆里留一盏灯,等你奶奶来了,就给她拍照片——他说你奶奶笑起来好看,眼里有光。”
“那为什么陈师傅要去北方?”林微问,这是她最想知道的事。
张奶奶的脸色沉了些,叹了口气:“陈师傅的父亲在北方生病,卧床不起,家里只有他一个儿子,不得不去照顾。他走的前一天,在巷尾的石桥上和你奶奶告别,说等父亲病好了,就回来娶她。你奶奶当时没哭,只是把自己绣的玉兰手帕给了他,说等他回来。”
“那这封信……”林微把信纸递过去。
“这封信是你奶奶在陈师傅走后第三天写的。”张奶奶摸了摸信纸,像是在摸当年的时光,“她写了整整一夜,写了她每天下班路过相馆的心情,写了相馆后面的玉兰开了,写了她等他回来。可写完后,她又犹豫了——她说怕陈师傅在北方分心,怕给他添麻烦,最后就把信撕了一半,藏在了相机夹层里。”
“那陈师傅后来回来过吗?”林微的声音轻轻的,带着点紧张。
“回来过一次,1990年的冬天。”张奶奶说,“那天雪下得很大,陈师傅穿着军大衣,拎着个行李箱,直接去了相馆——可那时候相馆已经拆了,改成了小卖部。他问了好多人,都不知道你奶奶去了哪里。后来他找到我,我告诉他,你奶奶的父母让她搬去了上海,说是要给她介绍对象。陈师傅在巷里待了三天,每天都去相馆旧址和石桥上转,最后带着你奶奶的照片走了,走的时候,眼睛都是红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