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

他给李水生开了“药方”:首先停喂两天,减少鱼类排泄物;然后往塘里泼洒EM菌(一种复合微生物制剂,能分解有机物,降低氨氮),每亩用2公斤;接着换水1/3,补充新水;最后在塘边种水花生、水葫芦(水生植物能吸收氮磷,净化水质)。

这些“药方”又花了李水生1800元——EM菌120元/公斤,8亩塘需要16公斤;水花生种苗500元。停喂两天后,鱼不跳塘了,但还是有几条体质弱的草鱼死亡。王卫国说:“这次是教训,以后要按‘四定’原则投喂——定时、定量、定质、定位,还要每周测一次水质,不能等出问题了再补救。”

李水生买了水质检测盒,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测水,记录pH值、氨氮、亚硝酸盐的数值。他还在手机上关注了“江西水产”公众号,每天看养殖技术文章,笔记记了厚厚的一本。可没过多久,新的问题又来了。

5月中旬,塘里的草鱼开始出现“烂鳃”症状——鱼鳃盖张开,呼吸困难,捞起来一看,鳃丝有白色黏液,还有部分腐烂。李水生赶紧给王卫国打电话,老王来后,确诊是“细菌性烂鳃病”,因为水温升高(25-30℃是细菌繁殖的适宜温度),加上之前水质恶化,鱼抵抗力下降,导致发病。

治疗烂鳃病需要用二氧化氯消毒(每亩用200克),再配合氟苯尼考粉(一种抗生素)拌饲料投喂,连喂5天。这些药花了1200元,可还是有100多尾草鱼死亡,损失了近2000元。“养鱼就是‘三分养,七分防’,平时要做好消毒,每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一次,雨季还要增加消毒次数。”王卫国一边帮他撒药,一边叮嘱。

好不容易把鱼病控制住,6月的一场暴雨又给了李水生沉重一击。那天晚上,狂风夹杂着暴雨,鱼塘的增氧机被吹倒了,投饵机的电线也断了。李水生披着雨衣,在塘边冒雨抢修,可雨太大了,塘埂又被冲开了一道口子,塘水漫溢,不少鱼顺着缺口游到了旁边的稻田里。

第二天雨停时,李水生沿着塘埂走了一圈,心凉了半截:增氧机的电机进水坏了,修不好,得重新买;投饵机的控制板烧了,维修要500元;更要命的是,他在稻田里只找回了几十条鱼,估计至少跑了200尾,都是快长到一斤的草鱼。

重新买增氧机花了2800元(3千瓦的叶轮式增氧机,一台能管3-4亩塘,他买了两台),修投饵机花了500元,加上补修塘埂的水泥和人工,又是4000元。看着银行卡里剩下的8000元,李水生第一次萌生了放弃的念头——他算了算,从去年10月到现在,已经投了23万,不仅没赚钱,还欠了8万的债,而鱼要到年底才能卖,能不能卖上价还是未知数。

那天晚上,他坐在塘边的草棚里,看着塘里的增氧机转个不停,心里像压了块石头。父亲打来电话,说母亲的透析费该交了,他强忍着眼泪说“我明天就打钱回去”,挂了电话后,他在草棚里抽了半包烟,直到天亮才下定决心:“再难也要撑下去,不能让母亲失望,不能让帮我的人失望。”

4 市场压价与销售困局

2020年12月,李水生的鱼终于可以出栏了。他看着塘里的草鱼,估摸着平均重量有3斤左右,8亩塘总共能出鱼2万多斤(四大家鱼混养,每亩产量通常在2500-3000斤),心里总算有了点盼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