令人安心的声音在她背后响起。
杨时安将沈幼玲一把捞起,带到了安全的地方,躲避轰炸。
轰炸结束后,沈幼玲将里衣和结婚戒指都丢在了和平饭店。
跟着杨时安离开了。
杨时安没有过多问她什么。
亲眼目睹日军轰炸的惨状后。
沈幼玲大受震撼。
她望着那些天上的敌机,向杨时安申请加入共.产党。
沈幼玲当年在德国留学,学的是枪械工程师。
这正是党组织需要的人才。
如果不是嫁给了池墨,她或许早就加入共.产党了。
杨时安成了她的引荐人。
带着她在破旧小屋完成了入党宣誓。
为了彻底和过去断绝,沈幼玲给自己改名叫宋书禾。
之后杨时安就安排了去延安的火车。
“书禾,这是一路上你需要的东西。”
沈幼玲回过神来,接过了杨时安给的包。
“谢谢你。”
她真的向杨时安道谢。
回想起当时的炮火。
她至今感到害怕。
如果杨时安因她而死。
她这辈子都无法安心。
他们的关系并不是很亲密。
只是当年在德国留学时,一起参加过几次活动。
回国后,他们之间甚至没怎么联系过。
她想问问杨时安为什么要这么帮自己。
火车鸣笛声起。
没来得及问他,沈幼玲已经上了车。
杨时安在站台上追着走了好一会儿,不停朝她挥手。
“再见!”
杨时安看着远去的火车,失神了片刻。
这一去,或许是再也不见。
他笑了笑,喃喃自语。
“书禾,延安是个好地方。你会找回自己的。”
延安的人很热情。
来接她的是上级领导。
“你就是宋书禾同志吧!我们真是盼星星盼月亮,总算盼到你了,走走走,大家伙办好了饭,就等你了。”
看着政委朴素的着装和晒得黝黑的脸。
沈幼玲只觉得亲切。
沈幼玲路过了村庄和田地。
来到了根据地所在。
茅草土房。
和上海金砖翠瓦完全不同。
却让她心底再次生起希望。
政委告诉她,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
而他们很高兴她加入。
成为其中的星火。
吃东西时,大家都很关心她。
“我们这儿啊,没啥好吃的,但你也要吃饱,你可是组织的人才啊。”
面对粗茶淡饭,沈幼玲没有一点抗拒。
她一口气喝完了粥,看得大家都乐了。
“书禾同志很好啊,这样我们就不担心了。”
火车上没问出的那句话在她心底有了答案。
或许就是这样的氛围。
杨时安才会不顾一切也要救下她。
这是身为同志的觉悟。
在延安的这三年,沈幼玲兢兢业业。
为党的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。
同志们都很喜欢她。
而杨时安也每月都给她来信。
三年从不间断。
她的回信也从最初的几句话,变成了现在的好几页纸。
送信的女同志笑她。
说她现在的信,快厚得像砖头了。
沈幼玲只是觉得。
有杨时安这样的朋友,很好。
即便只有花花草草,她也愿意分享。
而杨时安也刚好如此。
她刚写完给杨时安的信,政委敲了敲她半开的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