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

2147年的上海,晨雾裹着湿润的草木气息漫过陆家嘴的天际线。曾经刺破云层的摩天楼如今成了垂直森林的基座,爬满幕墙的常春藤在风中舒展叶片,将玻璃反射的晨光滤成细碎的金斑。林夏站在生物建筑研究所的露台上,指尖划过栏杆上新生的苔藓——这些经过基因编辑的植物能分解空气中的重金属,每片叶尖都在微微颤动,像无数个微型净化泵在工作。

“第37号试验区的蓝藻培育又失败了。”通讯器里传来周明的声音,带着电流的沙沙声。林夏转身时,腰间的生态监测仪发出轻柔的提示音,她抬手扫过屏幕,看见黄浦江流域的氮含量指数又跳升了0.3个百分点。

三年前,那场被称为“赤潮逆转”的灾难席卷全球。过度排放的工业废水让海洋藻类疯狂繁殖,它们死后分解消耗掉所有氧气,导致全球70%的沿海城市陷入缺氧危机。上海虽然靠着紧急启动的空气净化穹顶勉强维持,但黄浦江里漂浮的蓝绿色藻膜,至今仍是悬在城市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
“去看看吧。”林夏抓起悬浮在空中的透明防护服,这套衣服的面料是用蜘蛛丝基因与藻类纤维混合制成的,能自动调节温度,还能吸收二氧化碳。电梯下降时,她望着窗外——街道上跑着氢动力磁悬浮车,车顶上的太阳能板像花瓣般展开;行人手腕上都戴着生态手环,每消费一度电、一升水,都会显示对应的碳足迹积分。

蓝藻培育室里弥漫着淡淡的腥味。周明正蹲在培养皿前,眉头拧成个疙瘩。那些本该呈现健康碧蓝色的藻体,此刻却泛着灰败的褐色,边缘蜷缩着像是在痛苦地痉挛。“第12次基因序列优化了,还是扛不住江水里的复合毒素。”他戳了戳培养皿壁,“你看这细胞膜,全被腐蚀成筛子了。”

林夏凑近观察,忽然注意到藻体间隙有极细微的光点在闪烁。她打开显微镜,调大倍率——那是些半透明的微生物,拖着细长的鞭毛,正在啃食蓝藻的残骸。“是变异的纤毛虫。”她调出数据库比对,“赤潮时大量繁殖的藻类死后,成了它们的温床。现在它们反过来抑制蓝藻生长,这是生态系统的自我修正?”

周明忽然拍了下手:“等等,我上个月在苏州河底采集的沉积物里,也发现过类似的生物。当时以为是污染导致的畸形,没太在意……”他的话音未落,实验室的警报突然尖锐地响起,红色的警示灯在天花板上滚动。

“紧急通知,黄浦江中游出现藻类暴发性增殖,氧含量骤降至危险值!”广播里传来调度中心的声音,“请附近人员立即撤离至安全区!”

林夏冲到监测屏前,只见代表藻类密度的曲线像野火般蹿升,原本清澈的江段此刻在卫星图像上变成了浑浊的绿色。更可怕的是,氧含量数值正以每分钟0.5%的速度下跌,这意味着下游的居民区将在一小时内陷入缺氧状态。

“启动应急方案!”林夏按下红色按钮,实验室的密封门开始缓缓闭合。窗外,江面上的自动净化船已经展开巨大的滤网,将成团的藻类打捞上来,但那绿色的潮水仍在不断涌来,像有生命般吞噬着水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