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敲了敲陈娇的房门。
过了很久,门才开了一条缝,她睡眼惺忪地探出头,“怎么了?”
“娇娇,早。”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像清晨的阳光,“厨房的垃圾,是你昨晚忘记倒了吗?”
看,我用了“忘记”,这是给她一个台阶。暗示她不是故意的,只是一时疏忽。
“哦……那个啊,”她打了个哈欠,满不在乎,“等下就扔,我再睡会儿。”
“好的。”我说,“只是那个味道有点大,我闻着有点不太舒服,担心会招虫子。”
陈述事实(有味道),表达感受(不舒服),提出可能性(招虫子)。完美。教科书级别的沟通。
“哎呀,知道了知道了,你这人怎么这么讲究。”她不耐烦地摆摆手,关上了门。
我站在门口,听着里面传来的抖音刷视频的声音,再次深呼吸。
“讲究”?不,这不是讲究。这是生存。
我没动她的垃圾。我转身出门,在楼下的便利店买了两个三明治和一瓶牛奶。
我知道,战争已经开始了。不是用争吵,而是用规则。我要让她明白,她的“生活气息”,不能污染我的空气。
那天晚上,我下班回来,厨房依旧是早上那个样子,甚至更多了一只外卖盒。水槽里的碗,好像已经开始演化出新的生态系统了。
我平静地拿出手机,对着厨房拍了张照片。没开闪光灯,很安静。
这是证据。也是我的病例档案。
二、边界试探:垃圾长腿了,会传染
接下来的一个星期,我见证了“熵增定律”在1203公寓的完美展现。
混乱,从厨房这个“奇点”开始,向整个公共区域扩散。
先是客厅的茶几。上面长出了一堆陈娇的东西:用了一半的湿巾,没拧盖子的护手霜,横七竖八的充电线,还有她每天换下来的发带。
然后是沙发。那不再是沙发,是她的衣帽间。脱下来的外套,穿了一天的牛仔裤,拆快递时随手扔的包装袋,把原本米白色的沙发盖得严严实实。
最后是玄关。她的鞋子,不是放在鞋柜里,而是以一种“天女散花”的姿态,散落在门口的各个角落。好几次我出门,都要玩一场“跳房子”游戏,才能成功抵达门口。
我一次都没有帮她收拾过。
我的导师曾经说过一句话:永远不要为别人的行为负责,那会剥夺他们成长的机会。
我不想剥夺陈娇的“成长机会”。
我只是每天早晚,雷打不动地给这些“生活气息”拍照存档。我的手机相册里,出现了一个名为“1203观察日记”的文件夹。
这期间,我尝试了两次温和的沟通。
第一次,我看见她又把外卖盒放在茶几上,我说:“娇娇,客厅的垃圾桶就在你手边,走两步就到了。”
她头也不抬地刷着手机,说:“知道了,待会儿。”
这个“待会儿”,就是一辈子。
第二次,我差点被她的高跟鞋绊倒,我扶着墙站稳,对刚出门的她说:“娇娇,鞋子放进鞋柜里会比较安全,我们俩谁被绊倒了都不好。”
她看了我一眼,眼神里带着一丝莫名其妙的优越感,踩着高跟鞋“嗒嗒嗒”地走了,嘴里含糊不清地说了句什么。我猜是“你好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