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

我是温漪,一个刚拿到执照的心理咨询师,月薪五千,房租两千五。

为了省钱,我找了个合租,室友陈娇,一个美妆主播,活在滤镜里,也活在垃圾堆里。

外卖盒能在客厅堆成山,厨房水槽里能长出蘑菇,她的东西蔓延在公寓的每一个角落,除了她自己的房间。

提醒,无效。沟通,被当成耳旁风。

所有人都劝我,要么忍,要么滚。

但我学了三年心理学,不是为了在自己的安全区里受窝囊气的。

我不吵,不闹,不找房东。

我只是把她当成一个典型的“边界认知障碍”案例,开始了一场漫长、冷静,且注定会赢的“行为矫正治疗”。

这是一个咨询师,如何用自己的专业,一步步收复失地,最终让奇葩室友签署《合租行为规范协议》的故事。

你将看到,真正的“爽”,不是大吼大叫,而是用逻辑和规则,让她心服口服地把自己的垃圾,一件一件,从我的世界里拿走。

一、初次接触:她管这叫“生活气息”

搬进“朗悦居”B座1203的第三天,我对我的人生规划产生了第一次怀疑。

我的房间朝南,带个小飘窗,阳光很好,价格也很好。签约前,中介唾沫横飞地介绍,说我的未来室友是个美女主播,生活规律,人美心善。

我信了。毕竟那姑娘的照片确实漂亮,朋友圈里岁月静好,不是在健身房流汗,就是在咖啡馆看书。

我的室友,陈娇,真人比照片更瘦,巴掌脸,大眼睛,看人自带三分笑意。她帮我把最后一个箱子拖进客厅时,我还在感叹自己运气不错。

“温漪是吧?叫我娇娇就行,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!”她笑得很甜,声音也是。

然后,我看见了沙发上的那堆“一家人”。

一只穿过的袜子,一个吃剩一半的薯片袋子,一个拆开的快递盒,还有几团皱巴巴的纸巾。它们亲密地挤在一起,像一窝刚出生的丑东西。

陈娇顺着我的目光看过去,毫无尴尬,反而很自然地用脚把袜子往沙发缝里勾了勾。“哎呀,别在意,我这人就是这样,有点乱,才有生活气息嘛。”

我当时刚结束一周的入职培训,脑子有点懵,只记得导师说的“建立积极的第一印象”。于是我笑了笑,没说话。

这就是错误的开始。在心理学上,这叫“默许”。你用沉默,为你未来的痛苦投了第一张赞成票。

真正的“生活气息”,是在第四天早上出现的。

我七点起床,准备去厨房给自己做个简单的早餐。推开厨房门,一股酸腐味直冲天灵盖。

水槽里泡着一只碗,碗里飘着几根蔫掉的青菜。碗旁边,是昨晚的外卖盒,盖子敞着,红油汪汪,几只小飞虫在上面盘旋。

灶台上,凝固着不知名的酱汁,像一幅后现代主义的立体画。

我站了三秒,退了出来,关上门,深呼吸。

我的专业告诉我,遇到问题,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情绪,而是分析。

观察对象:陈娇。

问题行为:在公共区域制造并滞留垃圾。

初步分析:缺乏公共空间意识,可能是原生家庭过度溺爱导致“世界围我转”的思维定势。

我决定进行第一次“干预”。不是指责,而是“非暴力沟通”里的“陈述事实+表达感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