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

我申请重新查看吴志强的物品,在他的个人物品里,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、不起眼的旧笔记本,里面记录了一些他日常的琐事和心情。在案发前大概半个月的一页,他用潦草的字迹写了一句很奇怪的话:

"又收到了一封奇怪的邮件,说能帮我『彻底解决问题』。神经病吧。拉黑了。”

邮件?什么邮件?当时排查他的通讯记录时,并没发现特别可疑的邮件。是被他删除了?还是没在意?

这条模糊的线索,因为案件已经"告破”,没能引起重视。但我心里那根刺,扎得更深了。我总觉得自己漏掉了什么,一个巨大的阴影潜伏在真相背后,而我们,却亲手关上了灯。

(三)第二个密室,与第三个焦痕。

时间平缓地过了一年多。吴志强的案子还在上诉审理中。

2019 年底,差不多同样是深秋季节,又一起命案发生了。

死者赵铭,男,四十岁,一家小型科技公司的老板。死在自家别墅的书房里。死亡原因是心脏骤停,初步判断是过量服用某种导致心律紊乱的药物。

现场同样是一个密室。门窗紧锁,高级防盗系统日志没有任何异常闯入记录。书桌上放着一个半空的酒杯,残留物里检测出了致死的药物成分。酒杯上,只有赵铭自己的指纹。

几乎就是林姝案的翻版!同样的干净,同样的诡异。

我接到通知赶到现场时,手心都在冒汗。我几乎是冲进书房,第一件事就是扑到窗帘边——厚重的遮光窗帘,靠近窗户的位置。

找到了!

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小黑点!细微的焦灼痕迹,中心有微量的玻璃熔融残留!

"这里!重点检测这个点!和两年前林姝案窗帘上的痕迹做比对!”我对跟着来的技术队同事吼道,声音都有些变调。

同事狐疑地看着我,但还是照做了。

同样的高度,同样的位置,同样正对着死者的位置(书房的书椅)!

这一次,没有任何人再怀疑我的"异想天开”。所有参与过林姝案的老人,脸色都变了。

并案调查立刻启动。

我们对赵铭的社会关系进行了地毯式排查。他的公司经营状况良好,但为人比较苛刻,得罪过一些人。情感方面,和妻子关系冷淡,各有各的生活。

排查过程中,一个名字跳了出来——吴志强。

赵铭的公司,曾经和吴志强所在的公司有过一个很小的业务合作项目,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