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墨若有所悟。当晚回到竹屋,他第一次没有拿起画笔。
第四章:观物之法
次日开始,守寂先生教云墨“观物之法”。
第一课是观竹。谷中有片奇异竹林,三十年才开一次花,开花即死,但种子落地时新芽已在腐土中萌发。
“看竹不是竹。”守寂先生道,“放下‘竹’之名称,观其本质。”
云墨在竹林中静坐三日。第一日,他只见竹子形态;第二日,他开始注意到竹节生长规律、竹叶飘落轨迹;第三日,他仿佛感受到竹之内在气韵——那种向上生长又虚心有节的生命力。
第四日清晨,云墨忽然发现所有竹子在他眼中不再是一棵棵植物,而成了天地间能量流动的通道。他急忙奔回竹屋,想要画下所见,守寂先生却拦住他。
“欲画先忘。”先生道,“记住,能够被轻易描绘出来的,就不是永恒不变的本质。”
云墨困惑不已:“若不画下来,如何记录领悟?”
守寂先生取来一盆清水:“你看到水中月影,可曾想过要把它捞起珍藏?”
云墨怔然。先生又道:“领悟如水中月,空中风,捕捉即失真。唯有成为水,成为空,方能真正容纳。”
第五日,守寂先生带云墨来到谷中最高处。从这里俯瞰,整个山谷宛如天然太极图,万物运行皆暗含玄妙规律。
“先生,这谷地如此奇妙,究竟是如何形成的?”
守寂先生微笑:“天地自成,非有意为之。若存心造作,反失其真。无为而无不为,此乃天地大美之源。”
云墨心中豁然开朗。他想起自己以往作画,总是刻意求工,反失神韵。此刻他明白,真正的大美源于自然无为。
当晚,云墨第一次梦到自己不是在画画,而是化作清风,在天地间自由流动。
第五章:众妙之门
第六日,守寂先生将云墨带到谷中央的太极石上。这是一块天然形成的圆形巨石,表面光滑如镜,却隐约有黑白纹路如阴阳鱼交织。
“明日此时,你将在此静观七日。”守寂先生神色肃穆,“切记,无论见到什么,皆不可起分别心。妙与徼,有与无,皆同出而异名。”
云墨心中忐忑,但仍坚定点头。
第七日黄昏,云墨依言登上太极石。初时并无异状,随着夜幕降临,奇异景象开始出现。
谷中萤火虫飞舞轨迹渐渐形成复杂图案,仿佛天地文章;溪水叮咚声层次分明,表层是清脆声浪,深处有金石相击韵律,最终化作婴儿初啼般纯粹;他呼出的气息与山雾交融,在胸前凝结成露珠,又渗入脚下岩石。
子夜时分,北斗七星格外明亮,斗柄正指溪畔古松。云墨忽然感到眉心一痛,仿佛被什么无形之物击中。怀中那幅《天地混沌图》自动展开,悬浮空中,图中墨迹开始流动重组,化作万千难以辨认的古篆字。
最奇异的时刻到来。云墨眼中,谷地万物同时呈现两种状态:樱花既盛开又凋零,溪水既流动又静止,月光既明亮又黑暗。这两种状态互斥又共存,形成难以言喻的和谐。
“这就是...玄之又玄?”云墨喃喃自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