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

第一章 汾畔遇异客,书生悟善缘

光绪三年,龙城大旱。汾河水位骤降,河床裸露如干裂的手掌,岸边的庄稼枯槁如焦木,连空气都带着灼人的热气。书生柳彦卿背着半箱典籍,踉跄着走在尘土飞扬的官道上,嘴唇干裂起皮,眼中满是疲惫——他本是进京赶考的举子,因沿途灾情太重,盘缠耗尽,只能折返故乡,却不知故乡是否早已在旱魃的肆虐下化为一片焦土。

行至汾河畔的破败土地庙前,柳彦卿再也支撑不住,瘫坐在庙门的石墩上。庙内蛛网密布,神像倾颓,唯有供桌上的一盏油灯,竟还泛着微弱的光。他正欲闭眼歇息,忽闻一阵清冽的檀香飘来,睁眼便见一位身着青色道袍的居士,手持拂尘,缓步走来。居士面容清癯,双目如古井般深邃,腰间挂着一枚刻有“易经”二字的玉佩,行走间竟无半分尘土沾身。

“施主可是遇着难处了?”居士声音温和,如清泉入喉。

柳彦卿挣扎着起身行礼:“晚辈柳彦卿,进京赶考遇旱,如今进退两难。不知居士可否指条生路?”

居士微微一笑,抬手拂过柳彦卿的额头。一股清凉之意瞬间传遍全身,疲惫竟消散大半。“生路不在别处,在‘善’字里。”他指向庙外的枯田,“你看那地里的庄稼,虽枯却未死,若有人引水灌溉,尚有生机;就像这世间的人,虽遇灾厄,若心存善念,广行善举,灾厄自会消散。”

柳彦卿不解:“可如今赤地千里,水源断绝,仅凭善念,如何能解灾情?”

居士未答,从袖中取出一卷泛黄的《易经》,翻开其中一页。书页上的卦象竟自行流转,化为一幅活水图——汾河上游的山涧中,藏着一处暗泉,只是被乱石堵塞。“此乃‘需卦’,需者,待也。你若能召集村民,疏通暗泉,引水灌田,便是积善之举。这善举所积的福德,不仅能解眼前灾情,更能护佑你与家人平安。”

话音刚落,庙外传来一阵啼哭。柳彦卿与居士出门一看,只见一位身着粗布衣裙的美妇,正抱着一个昏迷的少女,跪在地上哀求路过的行人。美妇面容憔悴,发髻散乱,少女面色蜡黄,气息微弱。

“求求你们,救救我的女儿!”美妇泣不成声,“她已三日未进水米,再这样下去,怕是……”

行人皆面露难色,自身尚且难保,哪有余力助人。柳彦卿心中不忍,刚要上前,却被居士拦住。“先看看她的脉象。”居士递过一根银针,“你虽习文,却也懂些基础医理,此女并非单纯饥渴,而是中了暑气,兼有心脉虚弱之症。”

柳彦卿接过银针,按居士所言,刺入少女的人中、合谷二穴。片刻后,少女缓缓睁开眼睛,虚弱地喊了声“娘”。美妇大喜过望,对着柳彦卿和居士连连磕头:“多谢二位恩人!多谢二位恩人!”

居士扶起美妇,问道:“你们从何处来?为何会在此地?”

美妇抹了把眼泪,哽咽道:“我叫林氏,这是我的女儿阿瑶。我们本是下游张村的人,村里闹旱灾,丈夫去山里寻水,至今未归。我带着女儿逃出来,想去找丈夫,可走到这里,阿瑶就病倒了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