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老巷深处的墙皮斑驳脱落,唯独巷尾那座红漆斑驳的邮筒,像个固执的老者,守着一方小小的角落。邮筒上的“中国邮政”四个字早已褪色,唯有投信口边缘被摩挲得光滑,见证着无数人投下的心事。
28岁的林未是这条老巷里唯一的“异类”。大城市的写字楼里待了五年,他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家乡,接手了爷爷留下的旧书店。书店就在邮筒斜对面,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,满屋子旧书的油墨香混着灰尘的味道,让他紧绷的神经瞬间松弛下来。
开业第一天,林未正整理着书架,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女孩探进脑袋。女孩约莫七八岁,扎着两个羊角辫,手里攥着一封叠得整齐的信。“哥哥,这里能寄信吗?”她仰着小脸,眼里满是期待。
林未指了指对面的邮筒:“那边可以哦,不过要记得贴邮票。”
女孩皱起眉头,有些失落:“我没有邮票,也不知道要寄去哪里。”
林未放下手中的书,蹲下身:“那你想寄给谁呀?”
“给妈妈。”女孩的声音低了下去,“妈妈去很远的地方工作了,爸爸说她要很久才回来。我想告诉她,我考了100分,还学会了煮面条。”
林未的心轻轻一动。他从抽屉里翻出一张珍藏的老邮票——那是爷爷留下的,上面印着黄山的风景。“这个送给你,贴在信封上,妈妈就能收到了。”
女孩接过邮票,开心地蹦了起来,小心翼翼地把信投进邮筒,仿佛完成了一件天大的大事。看着女孩跑远的背影,林未的目光落在那座邮筒上,忽然觉得,这座沉默的邮筒,或许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。
从那天起,林未开始留意那座邮筒。每天清晨,他都会先去邮筒旁转一圈,看看有没有人投信;傍晚关店时,又会站在门口,看着邮递员打开邮筒,取走里面的信件。渐渐地,他发现,投信的人形形色色,每一封信里,似乎都装着一段沉甸甸的心事。
有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,每天都会准时来到邮筒前,手里拿着一封封写好的信。林未后来才知道,老奶奶的老伴去世多年,她习惯了每天写一封信,告诉老伴家里的琐事——今天菜市场的白菜降价了,邻居家的小狗又生了崽,孙子在学校得了奖状。“他虽然走了,但我总觉得,他能收到我的信。”老奶奶笑着说,眼里却藏着一丝落寞。
还有个穿着校服的男孩,总是趁天黑的时候偷偷来投信。林未偶然撞见一次,男孩手里的信封上,写着隔壁班一个女孩的名字。“我不敢当面跟她说,只好写信告诉她,我喜欢她的笑容,喜欢她认真做题的样子。”男孩挠着头,脸上泛起羞涩的红晕。
林未把这些故事悄悄记在心里,他觉得,这座邮筒就像一个时光的容器,装着人们的思念、爱恋、牵挂,在岁月里静静发酵。
这天,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走进了书店。男人看起来三十多岁,神情疲惫,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旧书。“请问,这本书还有吗?”他指着书脊上的《小王子》,声音有些沙哑。
林未摇了摇头:“这是孤本,是我爷爷留下来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