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博士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,思想天马行空。他端起茶杯,吹了口气,语不惊人死不休地说道:“有没有可能,是更高维度的生物,在我们三维空间的投影?就像我们看一张纸上的二维人,我们伸出一个手指头点上去,在二维生物看来,就是一个凭空出现的、不断变化的圆形。”
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。
“老陈,你又开始说你的科幻小说了。”船上的医生张康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,他敲了敲桌子,说:“在我看来,这更可能是一种集体幻觉。万米深海,压强巨大,环境封闭,加上氮醉效应,潜航员的精神状态很容易出现问题。心理学上有一个词,叫‘破窗效应’,当一个人开始恐慌,这种情绪会迅速传染。沈教授,李文,你们确定自己看到的不是幻觉吗?”
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沈漾身上。
李文脸色苍白,嘴唇还在微微颤抖,显然没有从那天的惊吓中完全恢复。
沈漾面无表情,他站起身,走到屏幕前,指着其中一个光团说:“这不是幻觉。我用激光测距仪测量过,其中一个个体,距离我们最近时只有1.2米。我还记录了它们的发光频率,平均每秒闪烁0.8次,非常有规律。而且,最重要的一点……”
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全场。
“它们在躲避我们的强光探照灯。当我们试图用强光照射它们时,它们会立刻后退,进入声纳的阴影区。这是一种明确的、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反应。”
沈漾的话让会议室再次陷入沉寂。
躲避强光,这是生物的特征。幻觉不会躲,化学反应不会躲,高维投影更不会在乎你开不开灯。
“所以,沈教授,你的结论是?”林教授追问道。
“我的结论是,我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物种。”沈漾的声音不大,但每个字都充满了力量,“一种生活在万米深海的、群居的、可以发光的人形生物。”
这个结论太过震撼,以至于没有人立刻接话。
人形生物。这四个字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了。进化论、人类起源、甚至神学。
“荒谬!”一个尖锐的声音打破了沉默。
是随船的年轻生物学博士,周毅。他是沈漾的学生,但学术观点上经常和老师唱反调。
“老师,您太主观了。人形,这很可能只是我们的‘拟人化偏见’。就像我们看到天上的云,会觉得它像兔子、像狗。在那种极端环境下,我们的大脑会本能地将未知的形状,匹配成我们最熟悉的形态,也就是人形。我认为,这可能是一种大型的、我们从未见过的管水母集群。”
周毅在电脑上调出几张照片,投影到屏幕上。照片上是各种形态诡异的深海管水母,它们由成千上万个微小的个体组成一个庞大的集群,有的像一张网,有的像一条龙。
“管水母可以发光,也可以集群行动。”周毅指着照片,侃侃而谈,“我查阅了数据库,有一种‘幽灵管水母’,其发光模式和视频里的非常相似。至于为什么会呈现‘人形’,可能只是那个集群恰好演化成了那种形态,为了捕食,或者为了迷惑敌人。”
这个解释听起来比“人形生物”或者“高维投影”要科学得多,也更容易让人接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