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奶奶做的饭真好吃,比饭店里的强多了。”
“都是自己种的菜,自己养的鸡,新鲜。”王秀兰高兴得合不拢嘴。
饭后,李文博带小雅参观小院。看到菜园里各种蔬菜,小雅很感兴趣。
“爷爷,这些都是您种的吗?长得真好。”
李老汉自豪地点头,“是啊,没事就摆弄摆弄。这是黄瓜,这是西红柿,那边是豆角...”
他仔细讲解每种蔬菜的种植要领,小雅听得很认真。
“我妈妈也喜欢种花,但在阳台上总是养不好。”
“阳台和大地不一样啊。”李老汉说,“植物要接地气才能长得好。就像人一样,不能忘了根本。”
下午,李文博和小雅要回城了。临走时,王秀兰塞给他们一大袋新鲜蔬菜和鸡蛋。
“常回来啊,奶奶给你们做好吃的。”
车开远了,老两口还站在门口挥手。
“多好的姑娘,文博有福气。”王秀兰说。
李老汉点点头,“是啊,希望他们早点成家,咱们还能抱上重孙子。”
日子就这样平淡而充实地过着。李老汉每天侍弄他的小菜园,王秀兰养鸡做饭,周末儿孙们回来团聚。偶尔,他们也会去城里住几天,但总是不习惯,急着回来。
“楼房里憋得慌,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。”李老汉说,“还是自家小院好,敞亮。”
然而,随着年龄增长,老两口的身体渐渐不如从前了。李老汉的腰腿经常疼,王秀兰的高血压也越来越严重。
一天清晨,王秀兰起床时突然头晕,摔倒在地。李慌忙打电话叫救护车,又通知了儿子们。
医院里,医生严肃地告诉家属:“老太太是脑梗,幸亏送来得及时。但以后需要有人随时照顾,不能再独居了。”
三个儿子商量后,决定请个保姆照顾老两口。但李老汉坚决不同意。
“外人伺候不习惯,我们还能自理。”
最后折中的方案是:爱民和爱党出钱,爱国媳妇(文博的母亲)经常过来照看,文博也每周回来一次。
文博的母亲叫刘娟,是个勤劳的农村妇女。丈夫去世后,她一个人把文博拉扯大,现在文博工作了,她清闲了不少。每天过来帮公婆做饭洗衣,打扫卫生。
但李老汉还是坚持自己打理菜园,只是规模小了些。他常常说:“能动就不能闲着,一闲下来就真的老了。”
秋天的时候,文博和小雅结婚了。婚礼在县城办的,但按照老规矩,新人第二天要回老家“认门”。
那天,李老汉特意换上了新衣服,王秀兰也精神了不少。小院被打扫得干干净净,门上贴着大红喜字。
文博和小雅磕头敬茶,老两口高兴得合不拢嘴,给了厚厚的红包。
“早点生个大胖小子,让爷爷奶奶抱重孙。”王秀兰拉着小雅的手说。
小雅红着脸点头,“我们会努力的。”
晚上,客人都走了,文博和小雅留在老屋住下。李老汉拿出家族谱,郑重地交给文博。
“咱们李家虽然不是什么大户人家,但祖祖辈辈都是本分人。你是长孙,这个就传给你了,以后要续下去。”
文博双手接过,“爷爷放心,我会保管好的。”
月光如水,洒在小院里。老槐树的影子投在地上,随风轻轻摇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