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开家门时,饭菜的香气已经漫满了客厅。父亲正坐在沙发上擦着一个旧木盒,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鬓角的白发上,添了几分柔和。李逸换鞋的动作顿了顿,那木盒他小时候见过几次,父亲总说里面装着 “家里的宝贝”,却从不让他随便碰。
“回来了?洗手吃饭。” 父亲抬起头,把木盒轻轻放在茶几上,眼神里藏着李逸看不懂的郑重。
饭桌上,母亲一个劲地给李逸夹排骨,絮絮叨叨地问着他找工作的进展。李逸含糊地应着,扒拉着碗里的米饭,心里却还想着昨晚没吵完的网帖。父亲看他心不在焉的样子,放下筷子,指了指茶几上的木盒:“今天给你看看这里面的东西。”
木盒打开的瞬间,一股淡淡的陈旧气息扑面而来。里面没有金银珠宝,只有一本泛黄的笔记本,几张黑白照片,还有一枚边缘有些磨损的铜制奖章。父亲拿起奖章,指尖轻轻摩挲着上面的纹路,声音低沉下来:“这是你太爷爷李明辉的军功章,当年他跟着队伍打仗,九死一生才换来的。”
李逸的目光落在照片上。照片里的年轻人穿着军装,身姿挺拔,眼神明亮得像淬了火,嘴角带着一丝倔强的笑意。那是他第一次清晰地看到太爷爷的模样,却觉得陌生又遥远,和父亲口中 “打仗”“牺牲” 之类的词一样,像是从历史课本里抠出来的片段。
“你太爷爷十七岁就参了军,” 父亲的声音慢慢铺展开来,像是在讲述一段遥远的传奇,“那时候兵荒马乱的,到处都是鬼子和汉奸,普通人连口饱饭都吃不上。他老家的村子被鬼子烧了,爹娘都没了,是部队收留了他。”
母亲在一旁补充:“你太奶奶说,那时候你太爷爷每次寄信回来,字里行间都是想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的念想。有一次部队转移,他为了掩护伤员,腿被子弹打穿了,硬是拖着伤腿走了几十里路,差点没挺过来。”
李逸拿着那本笔记本,翻开的页面上是密密麻麻的字迹,墨水已经有些晕染,却依旧能看出书写时的用力。上面记着行军的路线,战友的名字,还有几句简短的感悟:“今日见百姓流离,心如刀绞。若不能驱敌救国,何以为人?”“虽食不果腹,然信念不灭,终有一日,必见曙光。”
“那时候条件多苦啊,吃草根、睡山洞是常事,随时都可能丢了性命,” 父亲的眼眶有些发红,“可你太爷爷从来没抱怨过,每次跟战友们聊起未来,都说等革命胜利了,要让孩子们能上学,让老百姓能安稳过日子。他总说,为了这个目标,就算牺牲了也值。”
李逸看着笔记本上的字,又看了看父亲泛红的眼眶,心里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烦躁。他放下笔记本,忍不住开口:“爸,这都过去多少年了,再说这些有什么用?太爷爷他们拼了命建立新中国,可现在还不是有这么多烦心事?找工作难,生活压力大,就算知道这些故事,又能改变什么?”
他顿了顿,语气里带着几分不以为然:“而且我实在搞不懂,太爷爷他们为什么那么傻?明明知道打仗会死,还非要往前冲,就为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‘理想’?现在好好活着不好吗,犯得着拿命去赌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