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张抬头,眼中闪过一丝好奇:“又查那个Y啊?”
林羡嘴角微微上扬,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严肃:“别瞎猜,我只是看看有没有异常流动病人,确保医院的安全。”
监控画面很快被调出,切到了指定时间。一个穿着深灰卫衣的男人出现在镜头里,他戴着黑色口罩,左耳塞着耳机,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。他走路的速度并不快,但每一步都显得异常谨慎,刻意避开主通道,仿佛在躲避着什么。拐弯时,他甚至停了下来,四处张望,确认没人跟随才继续前行。
林羡让画面暂停,手指在键盘上轻轻一点,画面被放大,聚焦在他的领口。一根透明细管从卫衣里延伸出来,绕过后颈,连着藏在衣服下的氧气瓶,这个细节让她心中一紧,仿佛捕捉到了什么重要的线索。
她仔细记下时间线,又调出他经过消防通道的片段。就在他耳机里传出《潮汐引信》钢琴曲第1分17秒时,画面虽然无声,但他的肩膀却微不可察地颤了一下,像是被什么声音惊到。林羡回放三次,终于捕捉到那一瞬的口型变化——他在吸气前,喉部有短暂的停顿,然后才缓缓吸入,这个动作与直播里那声“嘶——嗒”完全同步。
她的心跳不禁加速,好像已经触摸到了真相的边缘。她关掉监控,回到办公室,打开语音分析系统。昨晚那段音频还在待处理列表里,静静地等待着她的剖析。
林羡将音频拖进波形图界面,目光如炬地盯着屏幕。她放大第六秒的吸气声,仔细标记出三个关键节点:起始点、气流断续点、回落点。然后,她导入患者术后监控录音,再叠加上Y直播中清嗓的那一段。三条线并列在屏幕上,两条几乎完全重合,第三条虽稍有偏移,但共振峰结构却惊人地一致。
系统自动比对后,跳出一条提示:【基础发声模式匹配,存在长期呼吸限制特征,极可能为同一人】。林羡看着这条提示,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。她知道,自己离真相已经越来越近了。
然而,她并没有急于下结论,而是决定进一步验证。她起身去了资料室,以“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声学表现研究”为由,申请调取该患者两次复查的语音记录。审批流程比上次快了许多,十分钟后权限就下来了,但她只能在线查看,不能导出。
她点开文件,第一条是术后第七天的随访录音。患者回答医生问题时声音低哑,换气节奏异常稳定,像是在刻意控制音量。林羡听着录音,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个戴着口罩、穿着深灰卫衣的男人形象。
第二条是三天前的复诊录音,背景有轻微电流声,疑似耳机残留音。她把这段和昨晚直播片段做交叉分析,发现每当Y说话前轻咳时,患者录音里也有同样的预备动作——先抿嘴,再压喉,最后从肺底挤出一点气。这不是习惯,而是身体记忆,是长期呼吸限制留下的痕迹。
林羡的心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。当晚十一点,她再次登录声浪FM。首页已经挂上了Y取消见面会的公告,评论区瞬间炸了锅。有人质疑他装病博同情,有人说他私生活混乱导致健康崩坏,还有人贴出一张模糊截图,显示某个病童手机屏保是Y的照片,配文:“用重症孩子立人设,真恶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