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

她想起那个初到北京的黄昏,那个在桥洞下冻得发抖的夜晚,那个在宿舍走廊灯下苦读的凌晨。想起村里人说的“女娃读书有啥用”。

不能倒。绝不能倒。

最艰难的时刻,连续三个月发不出工资。团队里最乐观的同学也动摇了。那天晚上,她请所有人吃了顿路边摊烧烤。啤酒瓶磕碰间,她什么也没多说,只是拿起烧得半黑的炭枝,在油腻的桌子上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钟形曲线,点在它的最下端。

“我们现在在这里。”她的声音被烟熏得有点哑,眼睛却亮得骇人,“往上走,每一步都是往上。”

第二天,她设法找到了一位在大学创业大赛上有过一面之缘的天使投资人。她带着她全部的东西——一台旧电脑,一份被翻得卷边儿的商业计划书,和一双熬得通红却燃烧着火焰的眼睛——去了那家昂贵的咖啡馆。

她没有兜圈子,没有夸大其词,只是极其冷静、清晰地拆解市场、展示产品核心逻辑、分析团队优势,以及,毫不回避地承认当前面临的巨大困难和风险。她的语速很快,数据精准,目光没有任何游移。

投资人靠在椅背上,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,看了她足足一分钟。

“很多人来找我,画很大的饼。”投资人慢慢地说,“但你不一样。你让我觉得……你输不起。”

他顿了顿,身体前倾:“所以,你一定会赢。”

一笔关键的救命钱,在第二天下午打到了公司账上。

产品上线前夕,整个团队彻夜未眠。赵小麦坐在电脑前,手指放在发布的回车键上,微微发抖。窗外,天光正一点点渗入都市的夜空。

她按了下去。

然后,是死一般的寂静。几分钟,像几个世纪。

突然,学弟盯着后台数据,猛地倒吸一口冷气,声音变调:“爆……爆了!”

用户数量以一个恐怖的速度直线飙升,服务器警报接连响起,下载链接瞬间被挤爆。电话、邮箱、社交媒体……所有的渠道都在爆炸式地涌入反馈和合作询问。

他们成功了。以一种超出所有人想象的方式。

后续的融资顺理成章,水到渠成。公司以惊人的速度扩张,成为那一年互联网领域最炙手可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