它安静地躺在那儿,黑色的外壳在灯光下泛着冷冰冰的光,像个小小的墓碑,祭奠我过去三十年被遥控的人生。
我走过去,把它捡起来。塑料外壳握在手里,有点凉,有点滑。
我走到画室中央,举起它。
耳机里似乎还有她温柔却不容置疑的声音在回荡:“妈妈都是为你好......”
好个屁!
所有压抑的怒火、委屈、不甘,在这一刻轰然炸开。我对着空无一人的画室,用尽全身力气嘶吼出声,声音嘶哑得不像我自己:
“我不是你养的AI!我有心跳,会痛——!”
手臂猛地挥下。
遥控器狠狠砸向水泥地。
“啪嚓——!”
碎裂声炸响,玻璃屏幕和塑料外壳四溅飞开,像一场微型爆炸,迸裂的碎片在灯光下闪烁如星火,又像终于挣脱束缚的眼泪,噼里啪啦砸了一地。
2 亲情守护
我妈带人上门那天,我正对着阁楼漏雨的墙角发愁。昨晚那场暴雨真是给我来了个“全屋精装修”,水渍在天花板上晕开一大片,像极了我当时的心情——阴郁,还随时可能塌方。
门被敲得震天响,不是乔小满那种“宝贝开门社区送温暖”的节奏,是一种带着体制内优越感的、不容置疑的“咚咚”声。我透过猫眼一看,好家伙,我妈,一身香云纱旗袍,头发丝儿都没乱,旁边站着个西装革履眼镜比啤酒瓶底还厚的男的,手里拎个公文包,一脸“我是来拯救失足青年”的庄严。
“知秋,开门,妈妈请了张老师来跟你聊聊,是为你好。”我妈的声音透过门板,温柔得像裹了糖霜的刀片。
我深吸一口气,把手里接雨水的塑料盆挪开。聊?行啊。我反手就摸过充电宝给手机续上命,点开直播,标题直接挂上——“在线围观:30岁女儿の母爱定制版心理评估现场”,标签狠狠加上#控制型母亲# #亲情守护是监控吗#。
门一开,我妈那笑容,端庄得能直接上新闻联播。张老师推推眼镜,还没开口,我先笑了:“张老师是吧?辛苦您跑一趟,地方小,您多担待。妈,您这‘为我好’的KPI,真是按月清零,永不掉线啊。”
张老师显然没遇到过这阵仗,看着我手机屏幕上的直播画面和唰唰滚动的弹幕,脸有点绿。“沈小姐,你这是......”
“记录生活嘛,”我把手机架在堆画的箱子上,“现在流行Vlog,咱这也算紧跟潮流不是?妈,您坐,那儿没雨。”我指了指屋里唯一一把干爽的椅子。
我妈嘴角抽了一下,但仪态没崩:“张老师,您看,这孩子就是有点抵触情绪......”
张老师清清嗓子,开始念经似的问话,什么情绪稳定性、社会适应性。我嗯嗯啊啊地答,眼睛瞟着弹幕。
【卧槽!现实版《别和妈说话》?】
【阿姨这气质,不像来评估,像来颁奖的。】
【姐姐好勇!直播怼妈!】
弹幕比张老师的问题精彩多了。
问到“是否常感到被监视”时,我噗嗤笑了,指指墙角还在滴答的水:“监视?这儿连5G信号都得看老天爷心情。硬要说监视,”我瞥了一眼我妈,“也就是我妈那‘亲情守护Pro’下岗了,不然我这会儿呼吸频率都得给她发个报表过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