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
此时,北京职场中的“捷径”与“算计”都显得苍白无力,土地只认可辛勤的耕耘,而不接受任何投机取巧。 第二天,细雨如丝飘落,林砚立于屋檐之下,目睹雨水渐渐浸湿了田地。母亲轻声说道:“这雨可是金贵的,种子一旦喝饱了水,不出几日便会发芽。”他凝视着远处那片笼罩在薄雾中的麦田,心中忽生期待,盼望着嫩绿的芽尖破土而出的那一刻——那不仅是新生的力量,更是他与过往和解的象征。

3 夏锄:汗水里的坚持

入夏后,田野里的野草仿佛被施了魔法,疯长得比玉米还要迅猛。

每天清晨,天刚蒙蒙亮,林砚就不得不跟随父母下地劳作。此时的玉米已长至膝盖高度,翠绿的叶片上布满细密的绒毛,蹭在胳膊上既痒又刺痛。

太阳一升起,整片玉米地便化作一个大蒸笼,闷热得令人窒息。汗水顺着林砚的下巴不断滴落,一触碰到干渴的泥土,瞬间便被吸收得无影无踪。“锄头要往草根上使劲,否则过两天它们又会冒出来。”父亲一边熟练地锄草,一边耐心地教导他,“你看这些狗尾草,根系扎得特别深,必须连根挖出才行。”林砚学着父亲的样子挥动锄头,却总是掌握不好力度,要么挖得太浅留下草根,要么挖得太深伤及玉米苗。

有一次他不慎锄断了一棵玉米苗,顿时手足无措地站在原地,心中满是懊悔。父亲却弯腰捡起草根,安慰道:“没关系,补种一棵就好。种地哪有不犯错的?知道改正就行。”

当林砚蹲下身埋那棵断苗时,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:在北京的职场中,任何失误都可能成为他人攻击的把柄,但在这片土地上,所有的错误都能通过勤劳的汗水来弥补。这份朴实无华的宽容,远比写字楼里那些所谓的“精英法则”要温暖得多。

到了七月,玉米追肥的时节来临,父亲肩挑装满粪水的木桶走在前头,林砚则手提铲子紧随其后。刺鼻的粪水味让他不禁皱起眉头,而母亲却笑着说:“这可是上好的肥料,比化肥更能滋养土地。庄稼同人一样,吃得营养才能茁壮成长。”

起初,林砚只能捏着鼻子艰难地挖坑施肥,但渐渐地,他竟也习惯了这种带着乡土气息的味道。相较于北京办公室里那些隐藏在“您好”、“谢谢”背后的尔虞我诈,这种直截了当的气味反而让人感到无比踏实和安心。

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,阳光炙烤着大地,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作物的气息。林砚正弯着腰在自家玉米地里,仔细地为每一株玉米培土,汗水顺着他的脸颊不断滑落。突然,一声微弱的呼救声从远处传来,打破了田野的寂静。

他直起腰,循声望去,只见村西头的李爷爷跌坐在花生地里,那把用了多年的老锄头歪倒在一旁。

李爷爷是村里的独居老人,儿女都在外地打工,平时全靠他自己打理这一小块地维持生计。林砚见状,立刻扔下手中的农具,三步并作两步跑了过去。他蹲下身,小心翼翼地扶住老人,关切地问道:"李爷爷,您这是怎么了?是不是中暑了?"老人脸色苍白,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,呼吸急促地回答:"没事...就是起身太急...有点晕..."林砚伸手摸了摸老人的额头,顿时吓了一跳——那温度滚烫得吓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