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金叶初绽
深秋的校园里,两排银杏树披上了金黄的外衣。一阵微风吹过,扇形叶片如雨般飘落,铺就了一条璀璨的道路。林浩然抱着几本厚重的文学选集的复印本,快步穿过这条金色长廊,白衬衫的衣角被风轻轻掀起。
“浩然!等等!”
他停下脚步转身,看见同班的杨晓芸小跑着追上来,马尾辫在脑后活泼地跳跃。
“你的《二十世纪西方文论》落在教室了。”她微微喘着气,将书递过来,脸颊因小跑而泛红。
“啊,太谢谢了!”林浩然接过书,不好意思地笑了笑,“要不是你,下周的论文可就完蛋了。”
他们并肩走在银杏道上,脚下落叶发出沙沙的响声。这是1992年的秋天,林浩然二十岁,北京大学中文系大三学生,怀揣着成为作家的梦想,每一天都沉浸在文学的海洋中。他的眼眸明亮,总是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和自信。
“你的小说写得怎么样了?”杨晓芸问道,顺手拂去落在肩头的银杏叶。
“刚写完第二章,讲述一个乡村少年进城求学的故事。”林浩然的声音里透着兴奋,“我想通过这个小人物反映大时代,展现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变化。”
杨晓芸侧头看他:“你总是有这么宏大的构思。不过记得上次作家讲座时,王蒙老师说要从细微处见真章。”
“说得对!”林浩然点头,“所以我特意去海淀图书城查了不少资料,还采访了几位从农村考出来的学长。写作既要想象力,也要真实性。”
这是林浩然最迷人的特质——既有天马行空的创意,又愿意为之付出扎实的努力。杨晓芸暗自想着,不禁多看了他几眼。林浩然有着清秀的面容和一头浓密的黑发,最吸引人的是那双总是闪着智慧光芒的眼睛,仿佛能看透世间万物却又保持着对一切的好奇。
走到分岔路口,林浩然忽然说:“对了,周六我们文学社有个讨论会,要不要来听听?这次我们要分析米兰·昆德拉的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》。”
“可我还没读完...”杨晓芸有些犹豫。
“没关系,正好可以听听不同观点。”林浩然热情地邀请,“下午两点,三教405。”
望着他期待的眼神,杨晓芸点了点头:“那好吧,我会去的。”
林浩然脸上绽开笑容:“太好了!那你先忙,我得赶去图书馆还这些书,超期一天又要扣钱了。”
看着他匆匆离去的背影,杨晓芸不自觉地微笑起来。林浩然总是这样,如同永不停歇的溪流,奔涌向前,充满活力。每个人都相信,他注定会有不平凡的将来。
周六的讨论会上,林浩然作为文学社社长,主持着这场讨论。教室里坐了二十多人,大家围成圆圈,气氛热烈。
“我认为小说中托马斯的选择反映了个体自由与社会责任的永恒矛盾。”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推了推眼镜说道。
林浩然点头:“很好的观点。但我们是否过于强调哲学层面而忽略了情感维度?特蕾莎的爱与脆弱,不也是人类普遍的体验吗?”
杨晓芸坐在角落,看着林浩然熟练地引导讨论,适时地提出尖锐问题,又能巧妙地调和不同意见。他的思维敏捷,知识渊博,却又谦逊有礼,让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