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心烦意乱之下,他点开了本地新闻网站,试图转移注意力。

一条滚动推送的新闻标题,猝不及防地撞入他的视线:

【多名市民报警称接到“已故亲人”来电,警方提醒警惕新型诈骗陷阱】

林默的心脏猛地一跳,手指颤抖着点开新闻。

报道内容很简短,称近日接到数起类似报警,受害者均表示接到声音与已故亲人极为相似的电话,内容多以关怀近况为主,尚未提及财物要求。警方初步怀疑是诈骗前期的“情感铺垫”手段,正在调查中,提醒市民保持警惕,切勿泄露个人信息。

不是他一个人!

林默猛地坐直身体,一股寒意顺着脊椎爬升。昨晚那通电话带来的惊悚感,非但没有因为“多人遭遇”而减轻,反而变得更加沉重和诡异。

如果是诈骗,目的是什么?仅仅是为了“情感铺垫”?用这种直击人心最脆弱处的方式?而且,那种真实感……

他脑海里闪过一个名词:深度伪造(Deepfake)语音技术。但目前的深度伪造,需要大量的原始语音数据进行训练学习,才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。那些逝者,哪里来那么多高质量的语音数据留给骗子?

除非……

一个更可怕的念头浮现:除非对方能直接从源头上,获取比公开渠道多得多的、极其私密的语音数据。

社交平台?通讯软件?甚至……个人设备云端?

林默感到一阵恶寒。如果真是这样,意味着他们的数字足迹,他们最私密的对话和声音,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窃取、被囤积,并等待着一个最残忍的时机被投放回来,用以撕裂他们的伤口。

他立刻开始行动。不再局限于追踪那个空号,而是将目标转向更深层的网络暗流。他动用了自己编写的几个网络爬虫和监控脚本,关键词设置为“AI语音合成”、“逝者声音”、“情感诈骗”、“数据泄露”……

数据流在屏幕上飞速滚动,过滤着海量的垃圾信息和表层网络噪音。

几个小时过去了,就在他几乎要以为这只是大海捞针时,一个爬虫突然触发了一个高度关联的警报。

信号源指向一个隐藏极深的、需要特殊权限才能访问的暗网论坛板块。板块的名称,让林默的瞳孔骤然收缩——

“数字来生”(Digital Afterlife)。

论坛的讨论内容光怪陆离,充斥着各种关于意识上传、数字灵魂、AI复生的话题。其中,一个被置顶加亮的帖子标题是:“‘回声’项目内测体验招募:让爱跨越生死界限。”

帖子的内容极具诱惑性,声称他们开发了一种革命性的AI技术,能够基于逝者留下的数字痕迹(照片、视频、语音片段、社交媒体文字等),完美重构出逝者的数字人格和声音,实现与亲人的“真实对话”。帖子强调,这是“人文关怀科技”,旨在抚慰生者的哀思。

下面跟帖者踊跃,许多人留下联系方式,急切地想要参与内测,诉说对逝去亲人的思念。

看起来,像一个极端但“合法”的科技项目?

但林默的警惕性提到了最高。他注意到,这个帖子发布的IP经过层层跳转,最终指向一个海外空壳公司,注册信息模糊不清。发帖人的ID是一串随机字符,再无其他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