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点翠这门古老的技艺,重新走进年轻人的视野,焕发新的生机。」
镁光灯下,他意气风发,仿佛一个真正的文化传承者。
没有人注意到角落里的我。
直到工作人员过来,恭敬地对我说:
「林博士,该您准备上场了。」
江哲的声音戛然而止。
他猛地转过头,视线与我相撞,脸上的从容瞬间凝固。
苏晚脸上的笑容也僵住了,她下意识地摸了摸头上的发簪,眼神里满是心虚和慌乱。
我朝他们微微颔首,算是打了招呼,然后平静地从他们身边走过,走向主讲台。
那一刻,我清晰地看到江哲眼中翻涌的震惊、不解,以及一丝来不及掩饰的恐慌。
好戏,开场了。
6.
我走上主讲台,整个会场安静下来。
台下坐着国内顶尖的文化学者、博物馆专家和非遗传承人。
而江哲和苏晚,就坐在正对我的第一排。
他们的表情管理已经恢复如常,只是端坐的姿态,显得有些过分僵硬。
我对着话筒,声音清晰而平稳。
「大家好,我是林微。今天我要分享的主题,是关于点翠工艺的源流、衍变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伦理困境。」
我没有看PPT,所有的史料、数据、图谱,都刻在我的脑子里。
从先秦的贴羽,到宋代的点翠,再到明清的工艺巅峰。
我讲工艺的流派,讲不同时期羽毛切割的刀法差异,讲固定羽毛的「胶」从鱼鳔到牛皮的成分演变。
这些,都是我耗费数年光阴,从浩如烟海的古籍和残破的实物中一点点考证出来的,是我那篇论文里最核心的部分。
台下的前辈们听得频频点头。
我能感觉到,江哲的背脊,越来越僵直。
苏晚则开始坐立不安,眼神躲闪,不敢与我对视。
7.
「当然,我们也很欣喜地看到,近年来,在一些青年匠人的推动下,点翠这门古老的艺术,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回归大众视野。」
我话锋一转,微笑着看向台下的江哲和苏晚。
聚光灯适时地打在了他们身上。
江哲挤出一个得体的微笑,苏晚也连忙挺直了腰背。
「比如江哲先生和苏晚女士的工作室,他们的作品,我在网上也拜读过,非常精美。」
我顿了顿,语气变得带了些探究的意味。
「只是,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,不知可否请教二位?」
江哲立刻站起身,故作谦逊地回答:「林博士言重了,请讲。」
他大概以为,我要当众夸赞他,为他的「国风顶流」之名再添一把火。
他想得太美了。
我指向大屏幕上出现的一张图片,那是苏晚在直播中展示过的一支凤簪。
「这支凤簪,江先生在宣传时,称其复刻了清宫旧藏『点翠嵌珠凤吹牡丹纹头花』,对吗?」
「是的。」江哲的回答自信满满。
「据我所知,清宫旧藏的那件头花,其凤羽部分用的是『分层平贴』的手法,以求羽片的光泽统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