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章

老郑坐在角落里,脸色一阵青一阵白。

会后,有人凑过去跟他开玩笑:“老郑,这下你得管人家叫师傅了吧?”

老郑把烟头往地上一扔,用脚尖碾了碾,没好气地说道:“不就是会玩个破飞机嘛,有什么了不起的。”

类似的议论,在邮政局的各个角落里悄悄蔓延。

“神气什么,仗着局长喜欢,就他一个人玩高科技。”

“搞得那么积极,还不是想踩着咱们往上爬,表现自己。”

桑南对这些风言风语,一概不理。

他只知道,自己每天的投递时间,从原来的四小时缩短到了一个半小时。

膝盖的旧伤,也因为不用再长时间负重跋涉,好了许多。

这就够了。

这天,桑南整理好三个月的飞行记录和签收单,坐上了前往县局的班车。

他要去提交《低空物流试点补贴申请材料》。

在县局办公室,负责补贴审核的科员正在忙着接电话。

桑南把材料放在桌上,安静地坐在一旁等待。

无意间,他的目光落在了桌角另一份摊开的报表上。

报表的抬头印着几个大字:“速达物流有限公司——低空配送月度运营报告”。

速达物流是县里另一家参与试点的私营公司。

桑南对他们有些了解,也算半个同行。

目光扫过报表上的几个关键数据,桑南的眉头,不自觉地皱了起来。

报表上清楚地写着:月度总飞行里程一千五百公里,月度总配送单量八百单。

这个数字,不对劲。

桑南的脑子飞速转动起来。

他很清楚,速达物流的试点航线,只覆盖了下寨和中寨两个村。

从邮政分拣中心到中寨的直线距离,满打满算也就一点五公里。

就算他们一天飞十个来回,每天的里程也不过三十公里。

一个月三十天全勤,最多也就九百公里。

这一千五百公里,是从哪儿冒出来的?

还有那个八百单。

两个寨子加起来,常住人口不到三百人。

一个月能产生八百个包裹需求?

把自己这个邮政正规军的单量加起来,都到不了这个数。

“难道他们发现了什么新业务?”

桑南心里嘀咕着,一种职业本能让他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。

这不像是业务好,更像是……数据有问题。

回到局里,他打开了邮政内网。

作为试点单位,所有公司的飞行数据和配送记录,都要接入UOM无人机综合管理平台,方便空管和邮政部门监管。

他调出了速达物流过去三个月的配送记录。

一条条记录看下来,桑南才的脸色越来越凝重。

六月十日,申报任务:“配送化肥五十斤至下寨张屠户家”。

桑南的记忆力很好。他清楚地记得,六月十日那天,因为电网改造,整个下寨片区都停电了。

没有电,数字签收设备根本无法使用。

这张签收单,是怎么生成的?

更离谱的是,他点开了这条任务的飞行日志。

日志显示,无人机并没有按照“分拣中心-下寨”的直线航线飞行,而是在一个叫“鹰嘴崖”的山头附近,绕着圈飞了半个多小时。

“鹰嘴崖”是什么地方?

那里荒无人烟,连个落脚点都没有,更别提什么张屠户家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