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初次见面时,我20岁,她19岁。
圣彼得堡的九月,白夜刚刚结束,涅瓦河上吹来的风已经带着波罗的海的凉意。城市开始披上金黄色的秋装。我站在宿舍窗前,望着外面陌生的街景,压抑的情绪堵塞在胸口。原以为留学的时候会自由又惬意,可现实又截然相反,在这说不上发达现代的城市,让生活发生了彻底变化。
来到这座城市已经半个月了,身边没有亲人和朋友,一切都是重新开始。这段时间我的中国胃早已对食堂里的黑面包、酸黄瓜和甜菜汤发出了强烈抗议。每当在食堂看到那些陌生的食物,我都会想起家乡的美味,那种思念在异国他乡被无限放大。
为了缓解想家的胃,我和室友决定亲自动手,做一顿家乡的饭菜。在当地的中国市场搜集着各种食材调料,这是中国人的据点,基本上所有想买的东西在这里都能凑齐。
回到寝室当豆油在铁锅中发出“滋滋”的声响,调料和排骨的香气弥漫开来时,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突然打破了这份宁静。
门外站着两位女孩,她们说了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,但能听出来这应该是韩语,看到我们困惑的表情,领头的那位女孩拿出手机,将屏幕对准我,上面显示着谷歌翻译的俄语短句:“请问,是什么…这么美味,可以…分享吗?”她身后的女孩不好意思的举起手里的一盒韩国泡菜,显然她们也厌倦了每天的面包片。
她叫允雅,那年19岁,来自韩国釜山。和我们一样,在这座充斥着陌生字母的城市里,笨拙地依靠词典和翻译软件拼凑着新的生活。
那天的饭桌上,没有流利的语言,但似乎压根没影响我们沟通,用手势、闪烁的手机屏幕,和偶尔蹦出的几个英语单词,我们就这样,一边比划,一边吃饭。胃里充满了许久未见的满足感,空气里也弥漫着她的笑声。她非常有趣,毫不做作,说话时眼睛总是弯成月牙。她的笑声很有感染力,让整个房间都明亮起来。天渐渐黑了,我们交换了联系方式,她们离开时还不停地用刚学的中文说"谢谢",发音古怪却真诚,便愉快的回去了。
第二天一早,我就收到了她的信息。"Доброе утро!"(早上好)后面跟着一个笑脸。我们用磕磕绊绊的俄语交流了几句,然后很快又回到了翻译软件的怀抱。
她的直接让我惊讶。我们才见一次面,她就通过翻译软件告诉我:"我喜欢你,想和你在一起。"她说这是她第一次有这种奇妙的感觉和冲动,所以决定立刻告诉我。我捧着手机,一时不知如何回复。这是文化差异吗?还是她特有的坦诚?我们那边都是男生死乞白赖追女生,女生主动的也偶尔会有,可如今发生在自己身上,还是让我措手不及。
现在是面临专业选择的时候,学长们建议我们有两个专业可以选择:经济和文学。经济专业相对轻松,只要不逃课,老师不会太严格,毕业总会混个毕业证。文学专业则较为严格,涉及到俄语和俄罗斯历史文化,老师不光看出勤率,也会认真审核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。经过深思熟虑,我决定选择后者,毕竟我来这里留学,总不能一无所获。
就在我准备入系材料时,敲门声再次响起。门外是允雅,脸上没有之前的笑容,显得有些不安。她问我为什么没有再主动联系她,又问我有没有时间一起出去走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