窗外的霓虹灯将房间映照成一片流动的色彩,林默坐在电脑前,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。屏幕上,一行行代码如瀑布般流泻。
“最后调试阶段。”他喃喃自语,眼中布满血丝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。
已经连续72小时没有好好休息,但林默丝毫不觉得疲倦。他正在完成一项革命性的创作——一款能够根据读者偏好自动生成个性化小说的人工智能“故事引擎”。这不是普通的写作软件,而是融合了神经语言学、情感计算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复杂系统,能够分析读者的微表情、生理数据和阅读历史,实时调整叙事走向。
“只需要最后一段核心代码...”林默揉了揉太阳穴,正要继续工作时,手机突然响起。
是出版社编辑赵明。
“林默,最后期限是明天中午12点,别忘了。”赵明的声音透过扬声器在房间里回荡,“公司对你这‘故事引擎’很感兴趣,但我们需要看到它能产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,而不只是技术演示。”
“我知道,明天准时交付。”林默简短回答后挂断电话。
他望着屏幕上的代码,忽然一个大胆的想法闯入脑海。为何不先为自己创作一个故事?测试系统的最佳方式不就是亲身实践吗?
林默迅速连接了生物传感器贴片到自己的太阳穴和手腕,深吸一口气,点击了“开始创作”按钮。
“请输入核心主题。”系统提示。
“孤独与爱情。”林默轻声说,这是他多年来深藏心底的渴望。
“正在分析用户生理数据与情感状态...正在生成叙事框架...”
屏幕上的代码开始疯狂滚动,几分钟后,一行文字浮现:
“第一章:雨夜邂逅”
林默惊讶地发现,系统没有像往常那样生成冷冰冰的故事大纲,而是开始直接叙述起来,文字异常生动细腻,仿佛真有其事:
“那个雨夜,林默在便利店遇见了苏雨。她站在货架前,犹豫着该选哪种咖啡,睫毛被雨水打湿,微微颤动...”
更令人震惊的是,屏幕上的文字似乎与他的记忆产生了共鸣——他确实在一个雨夜去过便利店,但记忆中并没有遇见什么特别的人。难道系统在根据他的记忆进行创作?
随着故事展开,林默完全被吸引住了。系统创造出的苏雨栩栩如生,不仅外貌细节精致,连性格特点都与他理想中的伴侣完美契合——聪明但不傲慢,幽默但不轻浮,独立但懂得关怀。
故事发展到第三章,林默与苏雨第一次约会;第五章,他们一起在山顶看流星雨;第七章,苏雨偷偷为他准备生日惊喜...
不知不觉中,林默已经沉浸在故事里无法自拔。每当读到与苏雨相处的场景,生物传感器就会检测到他的心跳加速、瞳孔放大——所有生理反应都表明,他正在真实地“体验”爱情。
“警告:情感投入度超过安全阈值。”系统突然弹出提示。
林默毫不犹豫地点了“忽略警告”,继续让故事生成。
第二天早上,当阳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房间,林默才从电脑前抬起头。他已经读完了系统生成的整部中篇小说,讲述了他与苏雨从相识到相爱的全过程。
神奇的是,这些情节如同真实记忆般烙印在他的脑海中,他甚至能“回忆”起与苏雨相处的细节——她笑时眼角微微皱起的纹路,她喝咖啡时小指会不自觉地翘起,她思考问题时喜欢咬下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