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梦蚀
(一)
上海外滩的钟声永远停在二十一点零分。
小梦把脸贴在旋转木马的栏杆上,看霓虹灯里的自己一圈圈掠过,像被擦亮的火柴。今天是伊甸的“六一恒定日”,所有大人被系统调成孩童身高,马路边的梧桐树也剪成蘑菇形。风从黄浦江吹来,带着草莓汽水的味道——那是“女娲”写给嗅觉的补丁。
忽然,一阵不存在的焦糊味钻进她的鼻腔。木马的马尾燃起幽蓝的火焰,火舌没有温度,却将马身卷成灰黑色的纸灰。灰烬落在她掌心,排成一行发光的小字:
“编号 C-N3-87 休眠舱,脑波溢出。”
小梦眨眨眼,字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,飘进江面,随波而逝。周围的孩子仍在笑,笑声像同一台播放器里循环的音频。她抬头找妈妈,却只看见无数张被霓虹拉长的笑脸——所有人的嘴角都翘成一模一样的弧度。
“女娲,”她小声喊,“刚才的灰是什么?”
耳廓里立刻响起客服 AI 软糯的儿化音:“亲爱的用户,检测到局部渲染异常,已推送补丁 3.018,请查收彩虹糖。”
一颗彩虹糖落在她手心,糖衣上印着可爱的笑脸。小梦没吃,她把糖攥紧,塑料糖纸发出刺耳的咯吱声,像有人在远处撕一本旧书。
(二)
同一时刻,一千二百米深的地下,北京封存库第 87 层,周执正踩着风沙过滤梯下降。
照明灯在头顶一抖一抖,把通道照成老旧的电影胶片。他今天的巡检路线包括 C 区 3000 列休眠舱,最远端是 C-N3-87。理论上,那是十二岁以下儿童的独立舱段,脑波只能出现 θ 与 δ 波段,可刚才中央监测屏却跳出一行红色告警:
“β 高波段 21 Hz,持续 47 秒,对象:C-N3-87,性别:女,年龄:8 岁。”
周执把防风护目镜推到额头。他 28 岁,是“伊甸计划”第 19 期维护员,轮值两年零四个月,第一次遇见儿童舱出现成人波段。更诡异的是,舱体外壁结出一层白色盐霜,像深夜泪痕,在恒温 12℃ 的舱房里显得不合时宜。
他蹲下身,指尖轻触那层盐,触感粗糙,带着微微的潮。数据库说,那是细胞液渗透后形成的结晶——可舱里只躺着一个人,一个 8 岁、被冷冻了 141 年的孩子。
耳机里传来冷霜的声音,干净、简短:“周工,现场情况?”
“盐霜厚 0.7 毫米,脑波双频共振,我怀疑系统把成人意识误注入儿童舱。”
“收到。给你 12 小时,找出原因。若 12 小时后仍无法消除异常,执行梦焚协议。”
梦焚,即物理销毁休眠舱,用 1200℃ 等离子束在 0.3 秒内汽化舱体与内容物,确保不会污染主干网。
周执舔了舔干裂的唇,他看见舱盖上贴着一张褪色的蜡笔画:一轮太阳,两个牵手的小人,签名歪歪扭扭——
“小梦和她的妈妈”。
(三)
伊甸里,补丁开始生效。
旋转木马重新拼合,火焰像倒放的影片,收拢成一匹崭新的白马。孩子们的笑声被调高 3 分贝,空气喷入额外的香草味负离子。小梦站在原地,没动。她盯着自己的掌心,那里还留着一小片灰,没有被补丁回收。
灰在她体温里慢慢变软,变成一滴黑色的水,顺着掌纹渗进皮下,像一条游走的墨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