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

可我知道,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。

傍晚爷爷回来,做饭,吃饭,洗碗。一切流程都和过去无数个日子一样。直到天色再次暗沉下来,那种七月特有的、属于夜晚的粘滞感重新包裹住这座小院。

爷爷洗了手,擦干,然后,走向那个抽屉。

我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开始加速。

他拿出了那本书,依旧坐在了那盏昏黄的电灯泡底下。

2 幽绿火光的秘密

第二夜,第二个故事很快讲完了,紧接着第三个故事……(路口的那堆火)

城市里现在很少能看到有人在十字路口画圈烧纸了,但以前很常见。朋友小李说他大学时勤工俭学,给人做家教,回来晚了,经常夜里十一二点坐最后一班公交回学校。

有一年七月十五,他照例很晚回来。在一个必经的十字路口,他看到一位老奶奶正在慢吞吞地烧纸,火光照得她脸忽明忽暗。小李没太在意,绕开走了。

走了大概十几米,他鬼使神差地回头看了一眼。就这一眼,让他汗毛倒竖。那堆火还在烧,火苗是诡异的幽绿色。而那个老奶奶不见了。这不可能,一个老人不可能几秒钟内就消失在他视线里。

更让他害怕的是,他看到火光映照下,圈子裡似乎蹲着好几个模模糊糊的“人”影,正伸手在火堆里取东西!那些影子模模糊糊,根本看不清衣着样貌。

小李吓得头皮发麻,扭头就跑,一路狂奔回宿舍。第二天他跟室友说起,室友都说他眼花了自己吓自己。但小李坚持说看得很清楚。后来他才知道,老话常说,烧纸的时候不能回头,更不能盯着火堆里的“人”看,容易看到不该看的东西。那晚之后,他再也不敢在七月十五的晚上晚归了。爷的声音不高不低,平稳地讲述着那些来自书页深处的、发生在不同年代、不同地点的“故事”。每一个都离不开七月十五,离不开鬼门洞开,离不开那些徘徊不去的阴冷存在。

我蜷在床上,裹紧了被子,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如坠冰窟。我不敢再去看墙,只是死死闭着眼,可那些画面却更加清晰地直接浮现在脑海里。

而每一天夜里,当故事讲完,灯光熄灭,月光照进来的时候——

墙上我的影子,都会多出一点东西。

第二天夜里,那缕依偎的“头发”清晰了些,甚至能看出一个模糊的、低垂的头的轮廓。

3 戏台后的幽灵

第三夜,爷爷又继续翻开那本《奇异录》故事叫( 空无一人的戏台)

在一些地方,七月十五有请戏班唱“平安戏”给“好兄弟”看的习俗,戏台正面是给人看的,而戏台正面相对的方位,则会空出来,那是留给“他们”的位置。

我一位同事老家在闽南一带,他说他小时候村里就有这个习俗。那年请了戏班子来,锣鼓喧天很热闹。孩子们挤在人群里看戏,他比较调皮,好奇“那边”是不是真的没人,就偷偷绕到戏台后面。

戏台后面空荡荡的,只有几盏昏暗的灯笼照着。他远远看去,只见那片专门空出来的区域,椅子上……竟然好像坐满了“人”!影影绰绰,密密麻麻,都非常安静,保持着一种古怪的、僵直的坐姿在看戏。

他当时就感觉一股凉气从脚底板冲到头顶,因为那片地方按理说绝对不可能有人的!他吓得扭头就跑,摔了一跤都不敢回头。回家就发高烧,说胡话,家里问了半天才知道原委。后来请人做了些仪式才好转。老人说,那是你撞破了“他们”看戏,冲撞了。有些戏,确实是唱给“人”听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