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迁坟风波起
1 火电站迁坟纪事
我是一名学工程管理毕业的大学生,专业课上听老师讲过不少大型项目的案例,总觉得那些关于征地、建设的流程,不过是图纸上的线条和文件里的条款,直到去年毕业后,我跟着在基建行业工作的表哥去了莫川,才真正见识到,每个工程背后都藏着一堆裹着人情与故事的“麻烦事”——尤其是那桩关于火电站迁坟的经历,现在想起来,依旧清晰得像是昨天发生的
表哥早年是做基建吊装的,我们学的算是同个专业的不同分支,他凭着多年在工地摸爬滚打的经验,把起重机操作、设备维护检修都摸得通透,手上的老茧和虎口的伤痕,都是这些年攒下的“勋章”。可这份工作最熬人的,就是常年离家——一个火电站从打地基到并网发电,少则两三年,多则四五年,他前几年跟着项目跑,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,表嫂带着孩子,家里大小事都指望不上他。后来为了能多陪陪家人,他咬着牙往行政岗转,白天跟着老同事学政策、练沟通,晚上抱着工程管理的书看到半夜,总算在莫川火电站项目启动前,争取到了储备干部的名额,提前驻场负责土地征收工作,想着离家乡近点,往后调休也能方便些
我放暑假时,表哥正好在莫川忙得脚不沾地,知道我学的是相关专业,便喊我过去帮忙整理资料,顺便让我看看真实的项目运作是什么样的。刚到莫川那几天,我跟着表哥去项目现场转,远远就能看到规划图上标着的“老坟山”区域——那片山岗在村子背后,坡地不算陡,却密密麻麻埋着村民几代人的尸骨,矮矮的土坟包顺着山势排开,坟前的石碑有的早已风化,连字迹都辨认不清,只有清明时插的柳条、挂的纸钱,还能看出这里有人祭拜。表哥跟我说,火电站是莫川近几年的重点项目,占地近千亩,要征用城郊几个村子的土地,而这老坟山,就是最难啃的“硬骨头”。
征地本就是件磨人的事,要跟村民反复讲政策、谈补偿,更别说涉及祖坟——在村民心里,祖坟是家族的根,动坟就像动了家里的香火,抵触情绪格外强烈。我跟着表哥去村里开了三次座谈会,每次都被村民围着追问“迁坟后祖宗去哪”“补偿能不能到位”,有人拍着桌子说“给多少钱都不迁”,有人红着眼眶念叨“不能让祖宗无家可归”,到最后也没谈出个结果。表哥起初以为按常规流程,顶多两三个月就能落地,没成想刚摸到点门道,就遇上了个“拦路虎”。
2 王的执念
这个“拦路虎”是个叫王十一的男人,34岁,是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,现在在外地一所大学当讲师。第一次见他时,我印象很深:王十一个子高,身形修长,皮肤是常年户外奔波留下的黝黑,不像城里白领那样白净;戴一副细框眼镜,镜片后的眼睛很亮,说话时语速平缓,措辞条理清晰,文质彬彬的,可嘴角总带着点往下撇的弧度,眼底也蒙着层散不去的阴郁,让人觉得他心里藏着事。王十一家里在老坟山有三座坟,按他的说法,“迁坟不是移几块土,是动祖宗传下来的念想,不能随便对付”,于是顺理成章成了村民的代言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