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

凌晨三点,城市已陷入沉睡,只有数据中心依然灯火通明。

林默站在巨大的服务器阵列前,指尖划过冰冷的金属外壳。作为全球最大科技公司“智云”的首席算法架构师,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些机器内部正在发生什么——每秒数百万次的决策,决定着无数人的信息获取路径,无形中塑造着他们的思想和认知。

“林总监,这么晚还没走?”保安小王举着手电筒走来,光束在林默苍白的脸上停留片刻。

“有个优化算法需要夜间测试,用户活跃度低,干扰少。”林默简短回答,目光未离开监控屏幕。

小王点点头,例行公事地巡视一圈后离开了。确认保安走远,林默迅速插入加密U盘,开始下载那些他花了三个月才获得访问权限的核心数据。

进度条缓慢爬升,他的心跳却越来越快。

三个月前,林默的未婚妻陈雨晴在一次意外中丧生。警方定性为“交通事故”,但现场监控蹊跷地全部失灵,只有一个模糊的远景视频显示她突然冲出马路。所有人都告诉他那只是个悲剧性的意外——直到他收到那封匿名邮件。

“想知道陈雨晴死亡的真相吗?查查‘回声室’算法。”

邮件自毁前只留下这句话。从那天起,林默开始了秘密调查,越是深入,越是恐惧。他发现自己参与设计的这个算法,远不止是普通的内容推荐系统。

“回声室”能够精准预测和引导用户行为,通过无限放大人们的认知偏见,将每个人困在自我强化的信息茧房中。你喜欢什么,它就给你更多;你相信什么,它就证实你的信念;你害怕什么,它就放大你的恐惧。

而陈雨晴,作为一名调查记者,死前正在追踪一系列“意外死亡”事件——这些死者都有一个共同点:他们都发现了“回声室”算法的真相。

“下载完成。”冰冷的提示音响起。

林默迅速拔下U盘,收拾好一切痕迹。走出数据中心时,天边已泛起鱼肚白。他握紧口袋中的U盘,这里面可能藏着雨晴死亡的答案,也可能是一把指向他自己的匕首。

回到家,林默将自己反锁在书房,多台经过特殊处理的电脑同时启动。随着解密程序运行,海量数据呈现在他面前:用户行为日志、心理画像、预测模型,还有——暗层代码。

当他终于找到算法最深层的核心模块时,冷汗顺着脊背滑落。

那里有一个被命名为“清道夫”的子程序。

它不是普通的内容推荐代码,而是一个精准的行为干预系统。当算法预测某用户有较高可能性发现平台真相时,会根据该用户的心理脆弱点和行为模式,自动生成定制化的“干预方案”。

陈雨晴的档案赫然在列。

风险评估级别:高危。干预方案已执行。结果:成功。

林默颤抖着点开详情。系统记录显示,雨晴死前两周,她的信息流开始被精心编排——先是大量推送关于疲劳驾驶的事故新闻,然后是她常走的那条路段的危险报告,最后是心理暗示类内容,诱发焦虑和失眠。

事发当天,根据她的手机传感器数据,系统检测到她处于“精神恍惚状态”,位置正好接近那条危险路段。算法实时生成了最后一条推送——“突发!东路急需志愿者,受伤流浪狗急需救助!”配图是一只酷似她生前爱犬的金毛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