委托的时限将近,那位衣着考究的收藏家再次来访。 “林小姐,《月光笺》的寻找,有进展了吗?”他语气温和,眼神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。
林静沉默了片刻。她看着眼前这位陌生人,又想起那位将一生情意藏于字里行间的老人。真正的《月光笺》并非一本藏着金银宝藏的实体书,而是一颗心,她无权也无法将它作为商品交出。
“抱歉,先生,”林静抬起头,目光平静而坚定,“我仔细查证了所有馆藏记录和相关文献,并没有找到您所说的那本《月光笺》。或许它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。”
收藏家仔细打量着林静,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锐利起来:“是吗?但我得到的消息非常确切。而且,‘守护者的目光’这个提示,你应该已经理解了吧?那位老兵…他还好吗?”
林静的心猛地一沉。这个人知道的远比他说出来的多。他并非单纯的收藏家,他的目标似乎直指老兵本身,或者他与《月光笺》的关联。
“我不明白您的意思。”林静维持着表面的镇定,“如果您没有其他借阅需求,我还有工作要忙。”
收藏家意味深长地笑了笑,留下一张名片:“如果你改变主意,或者…想起了什么,随时联系我。那‘财富’,对有些人来说,只是陈年旧事,但对另一些人而言,意义重大。”
那人离开后,林静感到一阵不安。她立刻想去提醒老兵,但他那天却没有如常出现。一天,两天…老兵常坐的位置一直空着。一种不祥的预感攫住了林静。
她根据借阅卡上留下的极少信息(一个名字:陈守仁,一个大概的入伍年代)和图书馆的一些老旧人事档案,几经周折,终于找到了老兵登记住址——一个位于老城区、即将拆迁的筒子楼。
敲开门,开门的正是老兵陈守仁。他脸色有些苍白,看到林静,眼中闪过一丝惊讶,随即化为温和的歉意:“林小姐?抱歉,这几日身体有些不适,没去打扰你看书。”
他的家极其简朴,但收拾得干干净净。最显眼的是墙上挂着一幅放大的黑白照片,照片上是年轻时的陈守仁,穿着笔挺的护卫制服,身旁站着一位笑容温婉、目光明亮的女子,穿着老式的图书管理员制服。他们身后,正是图书馆的大门。照片旁挂着一个镜框,里面是一首手写的诗,标题正是《月光笺》。
“那位先生…他也来找过您了,是吗?”林静急切地问。
陈守仁点了点头,请林静进屋坐下,缓缓道来:“他找了我很多年了。他是我一位牺牲战友的弟弟。他哥哥,是为了保护我而牺牲的。”老人的目光投向远方,陷入沉重的回忆,“战事惨烈,我们被困在山里,断粮多日。绝望时,我们曾互相诉说家乡和爱人,聊以慰藉。我向他描述了《月光笺》,告诉梅和我之间的故事,说那是我生命里最珍贵的财富…他哥哥说,若能活着回去,一定要看看是怎样的爱情,能让人在绝境中还闪着光。”
“他后来…没能回来。临终前,他对他弟弟(就是今天这位‘收藏家’)提到了《月光笺》和它代表的‘巨大财富’。他弟弟大概误解了,以为是真的宝藏或秘密文献,这些年来一直在寻找,认为那是他哥哥用命换来的、应得的一份。”老兵叹了口气,“我解释过很多次,但他不信。或者,他不愿相信用一条命换来的,只是一份虚无缥缈的情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