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一刻,林浩看着安然的眼神,充满了复杂的情绪——感激、敬佩,还有一丝好奇。
安然处理完危机,准备离开时,林浩追到电梯口:“顾老师,怎么收费?我...”
“今天不算咨询,是危机干预。”安然按下电梯按钮,“如果需要后续帮助,可以联系我工作室预约。”
电梯门关上前,她看到林浩依然站在那儿,目光追随着她。
回程的路上,安然才感到后怕——如果刚才哪句话错了,结果可能完全不同。这就是她工作的常态:在别人的家庭危机中奔走,拯救孩子,调解夫妻,然后独自回到空荡的公寓。
她不知道的是,这次意外的相遇,将彻底改变她的生活和职业轨迹。林浩不仅会成为她的客户,还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,闯入她严密保护的情感世界...
2
次周周一,林浩准时出现在安然的工作室。
没有了那夜的慌乱,他显得沉稳许多,西装革履,一副成功企业家的派头。但安然注意到他眼底的疲惫和紧张——这是许多精英家长的共同特征。
“感谢那晚的帮助,顾老师。”林浩递上名片,“这是我的联系方式。”
安然看了一眼:浩科科技CEO。她微微一笑,不卑不亢:“这是我的工作。说说情况吧。”
咨询过程中,安然了解到这个家庭的更多细节:林浩是白手起家的科技新贵,妻子沈薇曾是舞蹈演员,婚后全职在家。儿子林小宇就读国际学校,成绩中等但沉迷游戏。
“我们给他最好的条件,最好的学校,请最贵的家教,为什么他会变成这样?”林浩困惑而愤怒,“那天只是因为月考不及格,我们收了他手机,就要跳楼?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!”
安然安静地听着,不做评判。等林浩发泄完,她才轻轻问:“在您记忆中,小宇最后一次开怀大笑是什么时候?”
林浩愣住了。
“您最后一次陪孩子不是因为学习,又是什么时候?”
林浩沉思良久,答不上来。
第一次咨询结束,安然给出了初步建议:先修复关系,再谈学习;每周至少安排半天纯粹的亲子时间,不谈学习;建立家庭会议制度,每个人平等表达。
林浩将信将疑:“这样会不会太放纵他了?”
“教育不是控制,而是关系。”安然温和而坚定,“没有关系,就没有教育。”
送走林浩,安然继续接下来的咨询。这一天,她见了四组家庭:有因为二胎教育问题失衡的夫妻,有孩子拒绝上学的焦虑母亲,还有为自己性取向困惑而与家庭决裂的青年。
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痛苦,每个人都在寻求救赎。安然像一面镜子,反射出他们的问题,也像一座桥梁,连接彼此隔绝的心灵。
傍晚,安然正准备下班,收到一束匿名送来的百合花。卡片上没有署名,只写着一句话:“感谢您那晚的出现。”
她笑了笑,把花插进花瓶。这种情况不罕见——感激的家长总会用各种方式表达谢意。她习惯保持专业距离,从不接受客户的私人邀约。